“兩岸新家園” 因法治更和諧 ——訪海滄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李培祥
文/本報記者 楊繼祥 林岑圖/林廣明 “好,好,做得好!”今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來海滄區人民法院考察時,對“涉臺法庭”這一大陸首創之舉頻頻點贊,認為“涉臺法庭”已成為廈門品牌,要總結推廣經驗,更好地發揮作用。昨日上午,記者在海滄區采訪法治建設時,海滄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李培祥就從這個話題聊了起來。 被廣大臺商譽為“專科醫院”的“涉臺法庭”,是海滄法治建設最大的特色。李培祥說,作為大陸最大、最早的臺商投資區,海滄廣泛征求臺商臺胞意見,于2012年在大陸成立了首個“涉臺法庭”,率先把刑事、民事、商事等合在一起,并設立臺胞陪審員制度,全面、高效的服務贏得臺商一致認可,“一遇到糾紛,需要幫助解決,首先想到的就是海滄涉臺法庭。”“涉臺法庭”成立至今,受理各類涉臺案件2962件,其中民商事案件2138例,調解撤訴率近70%。 海滄土地面積不到全市的九分之一,近年來,征地量一直占全市“半壁江山”、拆遷量占全市六成,卻沒有發生大的上訪、群體性事件,被譽為和諧幸福征遷的“海滄模式”。在李培祥看來,這一成績的取得,除了加快安置房建設、發展村集體資產項目等諸多惠民舉措外,海滄區始終堅持依法依規開展征遷工作,從而贏得了村民的理解支持。 為了讓群眾更好地了解政策,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海滄在全省率先開出了“征地拆遷法律服務快車”,把法治宣傳和法律服務送上門、送到家,為征拆工作的順利推進營造良好氛圍。 “法治思維,海滄沒有停留在口頭上,而是深入人心。”李培祥說,就政府而言,在推進工作中,領導干部帶頭依法,時刻把服務群眾放在首位。如海滄政務綜合體,在讓民意訴求暢達的同時,還為群眾依法辦事提供“全方位、一條龍”服務,深受群眾好評。 同時,海滄運用共同締造的理念,發揮群眾的法治主體作用,讓法治思維落到百姓心坎上。東孚洪塘村民在村民議事會等社會組織的基礎上成立“言和堂”,在法治的框架下,運用倫理道德力量,協調化解親友鄰里糾紛,村兩委、村民小組長都來充當“和事佬”。洪塘村今年刑事發案同比大幅下降80%。 |
相關閱讀:
- [ 12-23]廈推進依法治市實踐綜述 "法治廈門"在締造中前行
- [ 12-22]蘇樹林:政府要不怕受監督、不怕當被告
- [ 12-05]廈開展首個國家憲法日法治宣傳活動 與市民面對面
- [ 12-01]榕志愿者服務條例施行 志愿服務將制度化法治化
- [ 11-25]用公正守護法治生命線——福建加強法治建設推進依法治省綜述之二
- [ 11-18]立良法以行善治——福建加強法治建設推進依法治省綜述之一
- [ 11-14]龍巖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建立“綜治負面清單” 精準實施查究問責
- [ 11-12]光澤縣鐵關村:村民的疙瘩用法解 村里的事業火起來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