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2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思親 常海軍)每年夏季,藻類爆發,筼筜湖便會迎來不同程度的赤潮期。對此,市政部門于近日對筼筜湖近三年赤潮發生頻率進行統計,導報記者獲悉,三年以來,筼筜湖赤潮發生次數由100余次,減少到100次以內,以無毒赤潮為主,且爆發密度和藻類危害也呈現下降趨勢。 檢測數據顯示,2011年,筼筜湖全湖赤潮天數為103天,2012年降為97天,2013年則進一步下降至80天。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環境下,爆發增殖或聚集引起水體變色的生態異常現象。市政部門相關人士介紹,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赤潮形成的原因,水質污染和高強度的光照是主要原因,水域所處位置、氣象、地形、水文等也是影響因素。 赤潮分為有毒和無毒兩種。有毒赤潮含有毒素,藻類死亡后會釋放厭氧物質,對水域生物和生態系統危害較大。無毒赤潮則不含毒素,影響較小。市政檢測人員介紹,近些年筼筜湖赤潮以無毒赤潮為主。 檢測數據還顯示,除了頻率下降外,往年長時間連續爆發的高密度赤潮,頻率也在逐漸減少,尤其是本年度發生赤潮的持續時間相對較短,赤潮藻類密度有所下降,湖區水體顏色變化程度明顯減輕,以往每到夏秋季節湖水便基本呈褐色甚至紅褐色的現象已不多見。“松柏湖截污,湖區水質改善是最主要原因。”市政園林部門的專業人士分析稱,2012年松柏湖截污完成以及湖區南北岸截污工程開展后,筼筜湖減少了數萬噸的污水量流入,使得湖區內氮、磷等藻類營養物質減少,這是赤潮減少的主要原因。 |
相關閱讀:
- [ 12-05]43公里環湖自行車道開建 廈門島內明年再建107公里
- [ 12-03]筼筜湖死魚因氣溫驟降?原是雨天水中的溶解氧降低
- [ 11-29]筼筜湖步道及景觀提升改造完工 新種17萬株香氣植物
- [ 11-14]部分市民擅闖白鷺覓食區垂釣 筼筜湖野生鳥類遞減
- [ 11-10]廈門筼筜湖污水東調再次延期 兩岸截污年內可完工
- [ 11-10]筼筜湖綜合整治工程:環湖步道完成綠化提升改造
- [ 11-08]筼筜湖步道多了閩南小院 景觀提升工程近期已完工
- [ 10-21]廈門市民建議拆掉圍墻 讓南湖公園融入筼筜湖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