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在羅賓森“空中樂園”開展活動。 曾厝垵的“漁橋”人行天橋。(王協云攝) Q4、問題難點怎么解? 社區治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面對治理過程中遇到的資金、資源、體制等難點問題,只有發揮基層首創精神,創新體制機制,才能有效突破瓶頸。 老社區:既有激勵政策,又有服務機構 案例:鷺江街道出臺《老舊無物業住宅小區推行業主自治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建立自治小組啟動經費補助、星級評定、季度考核等一系列規范化的激勵機制,有效提升了無物業小區自治管理的主動性。探索成立家園服務中心,由專人提供專業指導服務及托管服務。目前,街道已有1/3的無物業小區實現了自治管理。 新社區:梳理權責清單,創新業主代表制度 案例:蓮前街道前埔北社區針對東部小區面積大、戶數多,業主大會難召開,業委會難選舉的問題,將小區劃分為60個自治單元格,每30戶為一個單元選舉業主代表,建立業主代表大會制度,開展業主意見征集及反饋工作。進一步明確了業主大會(決策機構)、業主代表大會(議事監督機構)、業主委員會(執行機構)的關系,促進物業小區各項事務能夠及時決策與實施。 城中村:科學規劃,健全社區綜合治理機制 案例:針對曾厝垵文創村的綜合治理問題,成立濱海街道文創旅游管理處,建立“9+1”隊伍長效管理機制,出臺《民宿管理暫行辦法》、《商業店面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不斷推進業委會、文創會等社會組織規范化、精細化發展;舉辦“曾厝垵共同締造工作坊二期”,由專家與業主、商戶、游客共同討論,進一步完善文創村的交通組織、標識系統、節點改造,有效破解文創旅游區綜合管理難題。 Q5、治理之路怎么走? 社區治理,雖然看上去比社會治理的范疇要“小”得多,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社區治理同樣考驗著治理的水平和能力。 老社區:培育“在地志愿者”,發掘歷史文化 |
相關閱讀:
- [ 12-18]【行進·美麗廈門】創新社區治理形成“廈門模式”
- [ 11-19]廈門市湖里區婦聯以社區居民需求為出發點
推進基層婦聯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發揮作用 - [ 11-07]新論:社區治理離不開廣泛協商
- [ 10-24]民政部以"美麗廈門"為藍本 向全國推廣社區治理經驗
- [ 09-28]兩岸社區論壇探討社區治理 專家共繪"最溫馨家園"
- [ 08-06]廈門探索創新社會治理新路子 讓居民成為社區治理主力
- [ 08-02]池秋娜考察臺灣文化旅游和社區治理工作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