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校園內部分道路就是石板路
一“石”激起千層浪。
海西晨報訊(記者 陳巧恩)廈大思明校區多路段將改水泥路為石板路。名為“廈大言炎”的微信公眾號推送此消息僅一天有余,閱讀量就接近2萬人次。文章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反映了廈大學生對修建石板路“井噴般的反對聲音”,原因高度集中,譬如說“走路硌腳、穿高跟鞋崴腳、騎自行車顛得掉鏈爆胎……”
學生反對:
“騎自行車顛到反胃”
《言炎》是一份由廈大學生自發創辦、獨立發行的刊物,成立于2007年,號稱廈大唯一學生獨立媒體,以“自由的思想、挑戰的勇氣”為信念。
11月底,《言炎》以校園簡訊的形式推送消息稱,來自廈大學生會下屬部門、提案事務秘書處的消息顯示,廈大將在95周年校慶之前,對校內大部分道路進行統一風格的改造,也就是石板路風格,同時展開問卷調查。12月27日,這份刊物在微信發布了調查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秘書處的職能相當于學校與學生聯系的紐帶,他們會就學生會及學校的相關工作收集意見并給予反饋、監督。
據介紹,這次調查的結果是高達93%的學生反對修建石板路。理由相當集中,有人說“騎自行車顛到反胃”、有人馬上“補刀”:“不僅人想吐,自行車也快散架了……”
昨天下午,記者在廈大思明校區看到,目前校園內的道路有石板路面,也有水泥路面,而南門至勤業餐廳的道路則為水泥路接石板路。同時,可以明顯看到該路段的水泥路面部分明顯損壞嚴重,因此修繕勢在必行。不過,很顯然,是刨除水泥路,統一為石板路,或者反之,多數學生的意見與校方相左。
學校回應:
從統一風格角度考慮
針對學生的意見,廈大有何反應?廈大提案事務秘書處展示的材料中有一份來自校方負責路面改造的相關部門,上面是該部門有關負責人對廣大學生說的話,談到改造原因:“在之前的校園建設中挖出大量石頭,可用于這次路面規劃,因而從統一風格和充分利用校內資源的角度考慮,學校將此次校園路面改造定為石板路風格。”
針對學生反饋的石板路顛簸問題,該部門表示:“在這次工程中,會事先將石面進行處理,再投入使用。”
2010年,廈大推出“校長有約”早餐會,學生通過網上預約,和校長朱崇實吃早餐。在這個會上,學生們可以對學生活動、后勤服務、校園治安、學校發展等提出建議,朱崇實則向學生解釋學校的思路與想法。
據說,關于石板路顛簸問題也曾在早餐會上被提及。有廈大學生回憶:“當時朱校長的大意是,石板路可以讓同學們慢下來。”這位學生這樣理解校長所說的“慢”:在恬淡寧靜的心態下讀書、做學問。
石板與水泥7年前也“打過一仗”
時間撥回7年前,同樣是石板與水泥的這一“仗”,也在集美學村打過。有意思的是,當時的爭議起源于改石板路為水泥路。在這一“仗”中,石板路“輸了”。
忘不了的是情懷
恰如廈大學生反對石板路的理由,集美學村2007年的改石板路為水泥路工程也是出于對交通的考量。有意思的是,當時的爭議并不比此時小,其焦點就在于“石板路該屈從于交通,還是交通應服從于石板路”。網友“風雨鷺島”曾就此撰文表示:“石板路既然不利于交通,那干脆把石板路去掉———這是一種簡單的思維、拙劣的處理方式。”
包括“風雨鷺島”在內的一部分市民認為,首先要考慮的是,集美石板路為什么要利于交通這個前提,“也就是說,學村內部是否值得大力發展機動交通?從學生安全的角度、學村環境的角度、學風氛圍的角度,好像都應該遏制交通。”在他們看來,石板路是人文集美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過了一年,“風雨鷺島”的觀點得到了一位廈大學生的“隔空呼應”。此生網名“放風箏的唐僧”,據說,他有一天偶然發現廈大校園里的某一小段道路正在翻修,而且恰恰也是把石板路改成水泥路,他因此大呼“石板路之殤”。
“我一向覺得石板路走上去是最有感覺的,因為它是人類最初的智慧結晶,取自自然界最天然的原料。”這位當時的廈大學生說,大學不是商業區,用不著以車水馬龍為自豪,“上大學不就是為了追溯我們人、宇宙和精神的泉源嗎?不就是為了探尋自然界那不經意間而又奇妙無比的智慧嗎?這正和石板路的意義是相同的。”
“微風細雨,石板路上苔痕青青,教授與學生各撐一把傘,邊漫步校園,邊品談學問人生。”據說,這就是“放風箏的唐僧”能想到的最古樸、最人文的大學一景。
如果嘉庚先生還在
說到廈大與集美學村,就不得不提其共同的校主陳嘉庚。在“保留石板路”人士的心里,嘉庚先生就是石板情懷的一部分。他們甚至認為,兩地的石板路是當年嘉庚先生留下的。而事實上,這一說法已被集美學校委員會的有關人員明確否定。僅就集美學村為例,大多數石板路是上世紀80年代翻建的。
“就算嘉庚先生留下來的,那么眼下石板路的去與留也應置于時代背景下進行考量。”廈大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生小李還大膽假設,“如果嘉庚先生還在,他也不一定用石板鋪路。”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嘉庚先生所處的時代,國內的水泥等材料十分匱乏,而閩南盛產石材,方便就地取材。
當然,如果嘉庚先生還在,他將做何選擇,這是個永遠得不到答案的問題。不過,記者采訪中發現,不管是青睞水泥路者,還是挺石板路派,他們的理由都十分明確,一者從功能出發,即利于交通,譬如集大退休教授林地球就表示,石板路路基不穩,路面不平坦,現在人們對交通質量的要求提高了,石板路就顯得有點“跟不上”;一者從文化考量,也就是保留情懷。
關于后一點,連百度詞條都給予支持———石板路是指在路基上鋪上一層石板的道路,它是我國古代高等級的道路。歲月滄桑,路人的腳板將原本粗糙不平的條石磨得光光溜溜,呈現出種種印跡花紋。石板路是有歷史的,經歷了許許多多的風風雨雨,見證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大路
甭管是石板的,還是水泥的,我喜歡管廈大校園里的路叫大路。
事實上,比路更讓我感興趣的是《言炎》和廈大提案事務秘書處,一個強調學生自發創辦、獨立發行;一個號稱以監督學生會及學校相關工作為職責所在。別忘了它們的共同點———學生是其唯一主體。
我相信,大路最終將在雙方的充分溝通與真誠努力下取得最佳效果。而一所大學與其學生們因此呈現的胸懷、眼界與格局也將比大路更讓人難忘。(陳巧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