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 唇齒相依話廈金 ○文/ 洪卜仁 廈門古稱“嘉禾嶼”,金門舊稱“浯洲嶼。明初為防御倭寇,江夏侯周德興奉命來到嘉禾嶼和浯洲嶼,勘測地形,興筑城堡。建在嘉禾嶼上的城取名“廈門”,建在浯洲嶼的城命名“金門”。從此有了廈門與金門的地名。 每當翻閱史籍文獻或地方志書,廈門與金門往往串在一起記述。顧炎武的《讀史方輿紀要》指出:“同安三面距海,金廈尤為險要,門戶之防也。”而阮文錫的《海上見聞錄》則說:“金為泉郡之下臂,廈為咽喉。”周凱的《金門志》以及林豪的《金門志》,也都有廈門與金門“唇齒相依”之類的描述,可見廈門與金門的關系源遠流長,非同尋常。 清朝年間,廈門與金門兩地行政區域仍同屬同安縣。1734年,移同安縣丞駐金門。嗣后,金門改為馬巷廳管轄。金廈的漁民在海上一起打漁,患難相助,情同手足。金門商船遠航,都得到廈門海關報驗納稅,金門僑胞出洋回鄉,也都要取道廈門。金門同胞在廈門開行設店的,有金南僑批信局、金安客棧以及益茂行、金昭德行等三四十家;金門最大的民間社團,是“廈門商務總會金門分會”。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1912年4月,廈門和金門同時從同安縣析出設思明縣,轄境包括廈門本島及其周邊小島嶼,金門島和烈嶼及大嶝、小嶝。由思明縣派“分治員”駐金門辦理政務。1913年,金門士紳林乃斌等兩次呈請金門設縣,未獲批準。1914年,新加坡金門會館黃安基等暨123家商行、店鋪聯名致電福建巡按許世英:“懇請轉呈內務部府允金門設縣。”這年的7月11日,金門單獨設縣終于如愿以償。《東方雜志》第11卷第2號《中國大事記》7月11日的大事以“福建增設金門縣”為標題,其中寫道:以金門島原有域置縣,定名為金門縣,歸廈門道管轄。本日呈由大總統核準。 1915年元旦,金門縣正式成立,轄區大小金門島、大小嶝及其附近島嶼。設縣后的金門,隸屬廈門道,首任縣知事左樹燮。此后,金門與廈門的經貿、文化聯系,更加密切。 |
相關閱讀:
- [ 01-01]上海浦江兩岸為“外灘踩踏事件”遇難者熄燈追思
- [ 01-01]馬祖連江同燃焰火“跨年” 兩岸民眾盼直航寄鄉情
- [ 01-01]馬英九:兩岸年輕人交往互動是促進和平最有效途徑
- [ 01-01]馬英九元旦講話提兩岸和平 稱朝野對立是最大遺憾
- [ 01-01]兩岸聯創歌曲《同圓中國夢》在央視元旦晚會播出
- [ 01-01]兩岸聯創歌曲《同圓中國夢》在央視元旦晚會播出
- [ 01-01]共緬祖先 兩岸簡氏宗親共慶清醮大典
- [ 12-31]海滄“兩岸義工聯盟”情暖兩岸 方文山也傾情加盟
- [ 12-31]南靖高山生態茶榮獲2014年兩岸斗茶大賽金獎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