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建筑是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 廈門晚報訊(文/記者 龔小莞 圖/劉東華)紅磚建筑是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閩南文化主要代表性要素之一,廈門對廈門閩南紅磚建筑的保護十分重視,已經啟動了閩南紅磚建筑的申遺工作。昨天上午,市委宣傳部召開廈門市保護文化遺產工作座談會,黨政部門、專家學者、基層各界代表就文化遺產保護建言獻策。 廈門紅磚建筑始于南宋 延續到清末民初 市博物館副館長靳維柏說,廈門島大規模的開發始于唐代,在島內的后坑附近發現的唐代婺源縣令陳元通夫婦墓,其中出土的墓志銘有關于廈門的最早文字記載,同時還出土了二十余件珍貴的文物。此外通過對明代廈門城遺址的兩次發掘,確定了城址的年代,廈門的城市歷史由此開始。與鄭成功、陳嘉庚等著名人物有關的文物,與辛亥革命、華僑華人有關的文物,以及鼓浪嶼、中山路、大同路等重要傳統街區的歷史建筑更是不勝枚舉。 經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全市共登記文物遺存2200多處,其中1600多處為新發現。特別是具有閩南特色紅磚建筑就有約800處。 靳維柏說,紅磚建筑是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閩南文化主要代表性要素之一。根據近年的考古發現證明,廈門地區的紅磚建筑早在南宋時期,在建筑格局、建筑材料等方面就已經形成了閩南紅磚建筑的基本特點,并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而申遺是對閩南紅磚建筑保護的一項重要舉措段。 一定要認同腳下的土地 為文化遺產劃紅線 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說,“很多城市記憶都被磨掉了。比如我家附近的開元路,文革期間改成解放路,后來改回去的時候門牌沒有對調過來,當年的門牌號跟現在完全不一樣。還有許多文物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遭到破壞。” “一定要重新考察廈門的文化遺產,特別是每一個歷史節點上重要的文化遺產。”他提議相關部門抓緊做廈門的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在建設當中應該成為紅線,像去年海滄新城建設指揮部就做得很好,馬鑾灣建設專門請文化專家幫他們先期做了文化設計。 陳耕說,要真正保護好文化遺產,一定要對文化認同,“我們在調研當中感到,我們如果不認同腳下的土地,把歷史久遠的閩南文化作為共同傳承、創新、弘揚的文化,對列祖列宗留下的文化遺產就不可能有感情。” |
相關閱讀:
- [ 01-08]土樓之鄉永定去年接待游客突破470萬人次
- [ 01-06]年輕時的習近平怎樣保護文化遺產
- [ 01-06]習近平:“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
- [ 12-28]"漆彩福州"博覽會昨開幕 以脫胎漆器、漆畫和漆藝為主
- [ 12-04]榕兩項目躋身國家級非遺 包括詠春拳和花茶技藝
- [ 11-28]中央下達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2956萬
- [ 11-26]著名作家王蒙到三坊七巷贊“非遺” 嘆福州元宵好吃
- [ 11-19]中國傳統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舉行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