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 (截至2015年1月30日) 廈門部分已捐獻遺體人員: 闕曉梅、陳安尼、蔣子英、董維武、鄭仁貴、何麗琬、鄭錦榮、潘天元、劉顏環、楊選恭、周家勝、楊躍進、趙雷、孫金燦、孫亞娥、邱俊卿、黃存仁、吳美卿、吳杰、芮鶴九、陳如棟、田皓洲、林祖民、黃吉平、孟凡強、王雙山、徐秀桂、李正軍、陳冬紅、黃淑貝、白丁才、莊奕華、任伋、陳月芬、郭玉珍、王元、楊秀珍、陳景星、陳水揚、林茂龍、孫在秀、周壽康、陳世財、趙玉艷、王寶卿、林亞芬、張在、廖六軍、胡月英、劉鋒、吳紹水、宋水源、郭潭英、林朱達 廈門部分已捐獻器官(含眼角膜)人員: 闕曉梅、蔣子英、鄭雅英、何麗琬、阮查某、趙雷、余志順、吳杰、芮鶴九、陳如棟、田皓洲、林祖民、黃吉平、何琳、李正軍、陳冬紅、黃淑貝、王俊杰、莊奕華、陳月芬、王志航、安躍明、陳景星、蔣舜哲、陳鳳娥、孫在秀、周壽康、趙玉艷、張松、汪煌圣、林亞芬、張在、廖六軍、李佳鑫、葉素卿、胡月英、劉鋒、吳紹水、匡素蘭、宋水源、郭潭英、林朱達 寄語 市紅十字會副會長俞娟: 讓博愛精神永駐 器官捐獻能為患者帶來健康和新生的福音,遺體捐獻對促進醫學科學事業發展意義重大,眼角膜移植手術是“角膜盲”患者復明的唯一希望,紅十字“人道、博愛、奉獻”的精神,也因為捐獻者的善舉再獲弘揚。雖然這項工作在廈門還不普遍,但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希望有更多機構和個人加入到推動捐獻工作的行列中,用善行義舉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造福更多人,讓博愛精神永駐人間。 心聲 劉先生:人走了,什么都帶不走,不如全部捐獻出來,為社會留點有用的東西。妻子、身邊的好朋友們,也從最初的不理解,到后來支持我并做出了同樣的捐獻決定。 (劉先生1997年開始參加無償獻血,2009年自愿登記捐獻遺體和器官,是一名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 器官捐獻者汪煌圣的妻子馬女士:丈夫在世時,我們看到報紙上有捐獻器官的報道,他說,這樣做很好,能夠挽救更多不幸的家庭。他去世前的那兩個晚上,我趴在他耳邊告訴他:萬一最后你真的走了,我們就把你的器官和眼角膜捐出來幫助更多的病人吧!我相信他在內心深處聽到了。 (汪煌圣是我市首例因車禍去世的器官捐獻者。去年的一場車禍,導致他因受創太重、醫治無效走向了生命的終點。家人經過慎重考慮,與市紅十字會聯系,決定捐獻出他的部分器官和眼角膜。) 器官捐獻者廖六軍的爸爸:看到孩子捐出來的器官、眼角膜能用在別人的身上,就當是兒子還活著,這樣對我們也是一個安慰。 (廖六軍是我市第8例器官捐獻者,他的肝、腎、角膜等至少造福了5名患者。去年7月,26歲的廖六軍因意外摔傷,病情惡化不幸去世。眼看兒子生存希望渺茫,廖六軍父母商量后決定為兒子最后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他們主動與市紅十字會取得聯系,簽署了器官、遺體捐贈協議。) 名片 廈門市遺體與器官捐獻紀念園:位于海滄區文圃山恩澤園,占地450平方米,2009年12月紀念園主題雕塑“生命之樹常青”揭碑,紀念園外側的紀念碑上刻有每位捐獻者的名字。 廈門市遺體與器官捐獻文化館:2011年12月開館,是國內首個遺體與器官捐獻文化館,占地140平方米,主要介紹各國(地)遺體器官捐獻的不同政策、文化和理念。 |
相關閱讀:
- [ 12-04]泉港一對老夫妻結婚40周年紀念 同簽遺體捐獻書
- [ 12-29]遺體捐獻者看一次心酸一次
- [ 07-30]82歲老衛生院長捐獻遺體 成長樂遺體捐獻第一人
- [ 05-12]廈門集美六旬阿婆帶著丈夫簽“遺體捐獻書”
- [ 03-03]女子彌留之際牽掛遺體捐獻 女兒患骨癌割舍不下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