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旖旎的園博苑?! ?/font>
往來廈金的候鳥栗喉蜂虎?! ?/font>
筼筜湖與西海域?! ?/font>
廈門海域的中華白海豚。
鴻山公園的松鼠。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王元暉 圖/本報記者 姚凡)
2月的廈門,盡管氣溫依舊帶著寒意,但是人們卻幾乎找不到冬天留下的痕跡。無論是筼筜湖還是五緣灣,清澈的水面,倒映著白鷺們嬉戲的身影。鷺島內外,郁郁蔥蔥,帶著泥土芬芳的清新空氣,流淌在大街小巷。
透視廈門這些年的成長軌跡,“生態”的烙印清晰可見。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國家生態市”如今也正由一個模糊的愿景變為越來越清晰的目標。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的習近平在廈門工作期間主持編制的《1985-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就明確提出,“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優美、清潔、文明的海港風景城市”。
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在視察廈門時,勉勵廈門要在生態建設上彰顯特色、走在前列,“成為生態省建設的排頭兵”。從此,廈門開啟了生態市的創建歷程。
一連串腳步,愈發鏗鏘有力。2002年廈門完成《廈門生態城市概念性規劃》的編制;2004年市政府組織編制《廈門生態市建設規劃》,2008年通過國家環保部組織的論證。
2012年5月,市委、市政府召開創建國家生態市動員大會,對創建國家生態市進行全面部署。2013年4月,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根據國家新要求修編的《廈門生態市建設規劃實施綱要》。
如今放眼廈門大地,一個個生態村、生態鎮正在加快布局,成為國家生態市的有機組成部分。目前,全市共有146個行政村獲得省級生態村命名,14個涉農的鎮(街)全部獲得國家級生態鎮命名,海滄、集美、同安、翔安四個涉農區全部順利通過國家生態區考核驗收。
大海灣,大山海,大花園。隨著市委、市政府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宏偉篇章的徐徐鋪開,廈門又一次書寫著新常態下生態文明建設的豐富內涵。
生態控制
981平方公里陸域生態控制線,占全市國土面積的57.6%——這兩個數字,詮釋的正是廈門的生態理念。2014年,生態控制線納入全市“多規合一”業務管理平臺,實現了生態控制線的空間定點、定位、定樁,使生態保護區域牢牢固定在“一張圖”上,為保障城市生態安全明確了底線,撐起了一把“綠傘”。
空氣質量
為呵護市民共有的藍天,廈門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實施《廈門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成為國內繼北京、上海等少數城市之后,對清潔空氣訂立“行動計劃”的城市。2014年空氣質量優良率95.3%,提前達到《廈門市空氣質量限期達標規劃》近期目標。
環境教育
廈門將生態環境教育納入素質教育,正式出版了《廈門市中小學環境教育知識讀本》,組織開展中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環保活動,全市中小學環境教育普及率90%以上。
1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
“處理好推動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要有先進的理念、科學的機制、堅定的信心和嚴格的監管”。廈門創立經濟特區以來,始終堅持“生態立市、文明興市、保護優先、科學發展”的基本方針,在實踐中逐步將生態文明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之中,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協同發展。
一部美麗廈門戰略規劃,開創了廈門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2014年,廈門作為國家發改委、國土部、環保部和住建部確立的“多規合一”試點城市,積極探索,先行先試。
12萬多個相互沖突的規劃圖斑,從此統一到了一張藍圖上。目前,廈門已基本實現“一張圖紙嚴格管控”和“一個平臺協同管理”,正逐步完善“一張表格受理審批”和“一套機制保障運行”。
生態紅線,也在悄然成為廈門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的關鍵詞。廈門從城市發展戰略層面確定了城市空間發展框架,并明確提出構建城市生態安全格局,建立嚴格的生態控制線,保育十大山海通廊,并深入組織實施綠道系統建設。
981平方公里陸域生態控制線,占全市國土面積的57.6%——這兩個數字,詮釋的正是廈門的生態理念。2014年,生態控制線納入全市“多規合一”業務管理平臺,作為規劃審批管理的依據,實現了生態控制線的空間定點、定位、定樁,使生態保護區域牢牢固定在“一張圖”上,為保障城市生態安全明確了底線,撐起了一把“綠傘”。
不僅如此,廈門還以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環境宜居度為依據,按照生態保護區、協調發展區、重點發展區、優化提升區四類功能,劃定了全市主體功能區,實現“讓該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
廈門最大的優勢是美好的環境,最大的制約卻是資源的瓶頸——土地面積(包括灘涂)才1699.39平方公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40立方米,遠低于1700立方米的國際警戒線。市委、市政府深刻地意識到保護好生態環境,集約和節約利用資源才是廈門發展的必由之路。
百家企業節能工程、百家企業節水工程、百家企業清潔生產審核、百家企業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百家規?;鷳B型畜禽養殖場,這就是讓人們津津樂道的“五個百家”工程。現在,廈門不僅有以企業清潔生產為核心的“小循環”,而且有企業間“靜脈產業”與“動脈產業”相連接的“中循環”,還有包括產業體系、人文生態和社會消費的循環型社會雛形的“大循環”。
“兩個百年”發展愿景和“五個城市”定位,讓大海灣、大山海、大花園的城市發展戰略破繭而出?!耙粛u一帶多中心”的城市空間格局,為廈門的生態文明開辟了嶄新的道路。
2建設溫馨宜居的生態環境體系
從五老峰上看廈門,城在海上,海在城中。
廈門最大的競爭優勢是什么?市委、市政府的回答是,生態環境過去是、現在是、未來更應該是。正因為如此,廈門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特區發展緊密結合,通過實施“山海一體、江海連城”的大海灣城市戰略、“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大山海城市戰略和“青山碧海、紅花白鷺”的大花園城市戰略,著力推進“藍天、碧水、綠色、寧靜、潔凈”五大環保工程,讓江河湖海休養生息,全面提升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藍天白云,碧波蕩漾,不少人把這樣的美景親切地稱作“廈門藍”。為呵護市民共有的藍天,廈門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實施《廈門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成為國內繼北京、上海等少數城市之后,對清潔空氣訂立“行動計劃”的城市。2014年空氣質量優良率95.3%,提前達到《廈門市空氣質量限期達標規劃》近期目標。
而在2012年6月5日,福建省首個機動車污染防治法規——《廈門經濟特區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條例》正式施行,使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工作步入法治化軌道。
奔騰的過蕓溪,宛如一條綠色的紐帶,纏繞著人來人往的東孚商業街。這些年,廈門把飲用水源保護和改善水環境、海域環境質量作為重點工作納入議事日程,建立“河長制”,投入巨資,開展了以保護飲用水源、實施流域綜合整治、修復海域生態系統等為重點的水環境專項整治,全面改善和提升了水環境質量。
綠,是廈門的底色。這些年,廈門全面鋪開界邊、山邊、路邊、水邊景觀提升工程,在城郊發展森林公園,在城邊建設環城綠化帶,在城區建設具有一定面積的成片林,構筑城郊、城邊、城區協調配置的綠化生態圈。而一條長達848公里的綠色慢行系統的建設也全方位鋪開,今年公共自行車道將基本覆蓋廈門島內。
一場場家園清潔行動,接連開啟。廈門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建設、管理、運行一體化”的要求,建立了垃圾處理、利用的新模式、新體系,全市基本實現了垃圾處理、利用“投資多元化、運作市場化、運營企業化”的路子。
近三年來,全市新增餐飲業集中區面積46萬多平方米,關?;虬徇w了2000多家油煙噪聲污染擾民的餐飲、娛樂、加工維修企業——透過數字,人們不難看到廈門的“寧靜”工程。目前,全市已先后建成綠家園、瑞景公園等35個安靜居住小區。
3構建和諧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
“城市擴大了,樓房增高了,田野、森林卻縮小了;車多了,船多了,交通便捷了,尾氣污染卻嚴重了;住得舒適了,穿得漂亮了,溫室效應卻侵入了我們的生活;餐桌豐盛了,營養豐富了,可愛的動物朋友卻離開了我們……”這樣一段話,來自《廈門市小學環境教育讀本》的“前言”,雖然簡短,卻重重敲擊著人們的心靈。
這些年,廈門將生態環境教育納入素質教育,正式出版了《廈門市中小學環境教育知識讀本》,組織開展中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環保活動,全市中小學環境教育普及率90%以上。
市委、市政府把生態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納入全民教育體系,每年堅持開展不同形式、不同載體、不同主題的環保宣傳活動,弘揚閩南生態文化,增強全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生態文明理念,使創建生態市成為市民的自覺行為。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正是深諳了這一點,廈門把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推上了重要議程——它對于繼承閩南文化的優秀傳統、激活閩南文化創造力,發揮閩南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促進閩南地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熄滅一盞燈,卻能為地球母親點燃一份希望——每年世界地球日的夜晚,廈門都會因“黑暗”而美麗。事實上,這與多年來廈門定期向社會公布環境質量、發布環保信息,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加強環境保護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輿論宣傳不無關聯。今天的廈門,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美麗廈門、生態優美行動等宣傳已覆蓋到鷺島內外的每個角落。
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成為當前廈門集最廣大人民智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思路。在廣泛征求市民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廈門制定并實施“美麗廈門共同締造”之生態優美行動計劃,安排162個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項目。創新共同締造理念,發揮典型示范作用,越來越多的市民群眾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自覺參與到獻計獻策、投工投勞、認捐認養、義務監督中去,從房前屋后、身邊小事做起,共同維護美好環境。
4構筑規范高效的生態環境執法體系
“在我過去的三十幾年中,我訪問了全世界上百個城市,廈門之美獨占鰲頭”。 1984年9月8日,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訪問廈門時,曾留下使廈門人足以自豪的評語。
廈門之美,能延續下去,離不開規范高效的生態環境執法體系。
這些年,廈門通過擴大市民對環境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來促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市建設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廣泛的社會基礎。近年來,廈門每年平均受理來信來電來訪約7000多件/人次,辦理率100%,滿意率98%。
“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理念,也在悄無聲息地融入廈門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廈門通過不同形式,調動公眾參與生態市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活公眾創建生態宜居城市和環境友好型社區的動力,培養公眾以建設生態市為己任的責任感,做低碳生活的踐行者,做生態文明的傳播者,做宜居家園的守護者,做文明風尚的創造者,倡導公眾共同締造生態宜居的美麗廈門。
在綠色行政上,政府部門率先創建環境友好型機關,思明區政府、湖里區政府、集美和杏林臺商投資區、大嶝鎮都建立了區域性的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全市還有近200家企(事)業單位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社會也積極創建綠色飯店和綠色家庭。在政府的鼓勵和引導下,一批非贏利、公益性的民間環保組織在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自覺地把保護環境看作是自身的義務和責任,爭做文明表率。
紅花綠葉掩映著整潔的公路,棕櫚樹風姿綽約,小橋流水如詩如畫……今天,南來北往的人們之所以依戀廈門,生態是一個重要因素。市委、市政府始終認為,創建生態市,必須與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環境問題結合起來,讓市民喝上干凈的水,呼吸到清潔的空氣,吃到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打造宜居、幸福的城市。
5健全規范高效的生態保障體系
全市國民生產總值從7.4億元增長到3018.16億元,建成區面積擴大了約19倍——數字所構筑的,是廈門經濟特區設立以來,這座城市高速現代化的恢弘進程。
然而,與之對應的,卻是廈門如初的生態。從樸素的自然之美走向人與自然共融共生的和諧之美,不少人發問:廈門的美,來自哪里?
規范高效的生態保障體系,無疑是廈門之美的一個重要屏障。1994年3月全國人大授予廈門經濟特區立法權后,廈門頒布的第一部實體性法規就是《廈門市環境保護條例》。近二十年來,廈門制定了《廈門經濟特區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條例》、《廈門市防治機動車輛噪聲污染規定》、《廈門市海域環境保護規定》等一系列與生態環境建設與資源保護有關的法規和規章,法治文明與生態文明建設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得益彰。
今年元旦,也是廈門生態法治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正式施行,成為繼《貴陽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條例》之后,全國第二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法規。
劍指國家生態市,一個又一個新舉措環環相扣。在《關于印發廈門市創建國家級生態市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廈門把生態市創建的各項指標分解到各個部門。在周密計劃、明確目標任務的同時,建立了嚴格的工作目標責任制和績效考核制度,做到任務到部門、責任到人、措施到位。
這就是廈門。
她有山海格局之美——一座城市的核心價值在于其無法復制的城市氣質,也在于城市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共同形成的人居環境。山海交融、生態優美的自然環境,讓世人趨之若鶩。
她有發展品質之美——以占全省1.3%的土地面積,創造出了全省13.87%的生產總值、23.63%的財政收入,公眾對城市環境保護的滿意率達98.64%。
她有多元人文之美——以僑鄉風情、閩南文化、異國情調、溫馨現代為特色,歷史文化傳統和現代城市氣息在這里交融。
她有社會和諧之美——以全面開展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為載體,廈門充分發揮市民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人翁作用,從政府唱主角變為群眾唱主角。
每一次邁步,都在廈門的生態文明之路上留下清晰的足跡。國家生態市,廈門闊步走來。
成長
●1994年 《廈門市環境保護條例》頒布
●1996年 《廈門市防治機動車輛噪聲污染規定》施行
●2002年 《廈門生態城市概念性規劃》完成編制
●2004年 《廈門生態市建設規劃》組織編制
●2008年 《廈門生態市建設規劃》通過國家環保部組織的論證
●2010年 《廈門市海洋環境保護若干規定》施行
●2012年 《廈門經濟特區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條例》施行
●2013年 《廈門生態市建設規劃實施綱要》通過
●2014年 生態控制線納入全市“多規合一”業務管理平臺
●2015年 《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