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珠庭的《翔安春色》圖局部。
劉麗萍作品《過大年》。 農民畫是傳統民間繪畫的延續和發展,以鄉村生活和鄉村風土人情為主要題材,具有民族、民俗、原發、原創的特征,是表現地域文化、民間風格的中國繪畫。 農民畫源于農村,源于農民生產、生活,它既繼承了中國民間藝術,又創造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其畫面構圖大膽、色彩鮮明、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原汁原味地呈現生活本真,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其中,吉林東豐、陜西戶縣、廈門翔安、上海金山等地區更被稱為中國農民畫之鄉。 核心提示 剛剛過去的2014年,翔安區農民畫大放異彩,碩果累累——以農民畫藝術形式再度榮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18米長的農民畫《翔安春色》榮獲廈門市文學藝術獎美術類金獎,更多地走入人們視野;建立農民畫基地,正在著力打造產業化發展樣本。 翔安農民畫是如何傳承與發展的?近日,記者帶著這樣的好奇,走進翔安。 廈門日報訊(記者 王火炎 通訊員 朱毅力 攝影報道) 薪火相傳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翔安農民畫真正成型在20世紀50年代。當時,翔安區的梁金城、陳珠庭、陳其園等本土畫匠在廣闊農村的廟宇、壁磚、宗祠、家具上進行宣傳畫的創作,并在農閑時開始了農民畫的自發性創作。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翔安的農民畫因其“很鄉土”,創作題材豐富、藝術風格獨特、表現手法大膽,開始屢屢獲獎,并在國內小有名氣。后來逐漸發展到與吉林東豐、陜西戶縣、上海金山等地區“并駕齊驅”,成為中國畫壇上一種畫種,并形成了獨特的閩南現代民間繪畫。然而如何傳承并發展翔安農民畫,緩解農民畫“后繼無人”的問題,翔安一直在不斷嘗試。 2004年開始,翔安區成立蔡厝小學、舫陽小學農民畫培訓基地,聘請梁金城、陳珠庭等“領銜”開班傳授民間繪畫技藝,開展農民畫進課堂、農民畫夏令營等活動,豐富了農村娃的課外生活,也促進傳承工作。 為鼓勵農民畫創作隊伍的恢復和不斷壯大,近年來,翔安區更是專門在文化館成立農民畫傳習基地,讓農民畫家有個交流、學習、培訓的平臺,不少退休干部和教師加入創作大軍。目前,農民畫骨干創作隊伍60多人,參與學習和從事農民畫相關工作人數有200多人,先后培養中小學生農民畫創作者1000多人,農民畫隊伍已逐漸呈現出從一個人到一群人的新局面。 |
相關閱讀:
- [ 02-01]黃羲博物館在莆田仙游成立 博物館劃分三個部分
- [ 01-29]著名畫家張維昌刀畫作品欣賞
- [ 01-27]畫家為追求靈感卻沉迷毒品 藏毒于油畫后以販養吸
- [ 01-19]隨性小品畫價格親民漸走俏 一至兩萬元就能買一副
- [ 01-08]廈門涂鴉堂——3D畫行業變革者(圖文)
- [ 12-31]國際藝術家行列中應有更多的中國畫家—著名畫家李青松
- [ 12-31]父女畫家白羽平、白蒂來廈開展 將免費向公眾開放
- [ 12-24]翔安農民畫獲國家級殊榮 閩南品牌"非遺"處處開花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