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光明日報記者 馬躍華 通訊員 劉凌)2006年以來,廈門市湖里區江頭街道蔡塘社區在社區黨員干部的帶領下,開創了“政府引導、自我拆遷、招商先行、全民入股、共同發展”的蔡塘模式,居民全員入股建設社區發展中心,不僅保障了城市建設的順利進行,而且為被征地居民鋪就了生活的康莊大道。 與廈門島內的許多老村落一樣,蔡塘社區的命運與征地拆遷緊緊連在一起。2006年起,廈門市開始對湖邊水庫進行綜合整治和開發,被列入改造范圍的蔡塘社區加速了征地拆遷步伐。 拿到拆遷款看似一夜暴富,但如果無法持續發展,等于“拆窮了”,這是拆遷工作被譽為“天下第一難事”的重要原因。蔡塘社區居委會的黨員干部認為,要讓群眾看到,拆遷是“拆富了”,而不是“拆窮了”。 經過研究,蔡塘社區向政府提出了劃撥一定比例發展用地的建議,以保證被征地戶有更好的發展。在廈門市和湖里區的大力支持下,蔡塘社區置換了3.1萬平方米的居民發展用地。 有了土地,如何實現發展用地價值與收益的最大化?“建住宅或辦公樓出租升值空間有限,我們決定建設更有市場前景的中高端商業城市綜合體。”蔡塘社區黨支部副書記王振作說。社區遂邀請專業風險評估公司進行市場調查,開展綜合評估與規劃,由居民入股投資建設商業城市綜合體的方案得到了居民認可。 方向確定后,社區黨員干部開展了細致工作,讓居民從一開始的疑惑變成了主動配合。2010年3月,社區發展中心發布征地公告,當年年底被拆遷戶就全部簽了拆遷協議,沒有發生一起群眾上訪,實現“政府支持、群眾滿意”雙贏。 其實,蔡塘居民對入股投資集體項目的模式并不陌生。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蔡塘就集資辦起了農民股份制企業,并取得了成功。但投資商業城市綜合體,在體量等方面可謂動真格。發展中心總投資約6億元,實行全員參股、集資興建、集體管理,惠及全體“村改居”原始居民,而每位入股居民需要繳納14.5萬元,約10%的困難戶沒有能力入股。 錢從哪里來?社區與廈門農商銀行蔡塘支行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為107戶困難戶(208人)辦理了2500萬元貸款,確保每一位有認購條件的居民都能入股,社區居民自籌資金兩億多元,居民入股率近100%。同時,農商銀行按基準利率為社區辦理了10年按揭,為發展中心建設提供貸款3億元。 資金獲得了保障,社區干部又面臨著新的情況。“很多居民擔心,項目建成了能租出去嗎?誰會來租?”社區黨支部書記曾敬禮告訴記者。社區未雨綢繆,自主探索了“先招商后建設”的方式,邀請專業策劃公司做市場調查,將發展中心定位為“商業綜合體+五星級酒店”的中高端商業中心,項目建設前先行引進大潤發、中影數字影院、萬佳國際酒店等有實力的承租方,在設計建設階段讓商家代表提前介入。招商先行,給居民吃下定心丸,也確保了項目竣工后順利運營。 在征地拆遷中,蔡塘社區兩委、黨員干部主動靠前,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而在項目招商建設中,他們變身為專業招商團隊、建筑隊。自2010年社區發展中心工程啟動,每天晚上7點,曾敬禮、王振作與工程建設負責人等都會準時在工地指揮部集合開協調會,解決建設中遇到的問題。4年來,這樣的會從未間斷。 2014年7月17日,社區發展中心順利開業。“這么多年的努力是值得的。”面對居民燦爛的笑容,蔡塘社區黨支部副書記薛寶珠眼眶有些濕潤。 薛寶珠告訴記者,蔡塘社區發展中心的建設產生了四大效益:原來雜亂無章的集體廠房變成了現代商業區,環境效益明顯;發展中心預計市值15億元,年租金收益5000多萬元,每位入股居民坐擁資產70多萬元,年收入約3萬元,資產效益顯著;改善了生活環境,創造了源源不斷的財富,惠及子孫;和諧拆遷解決了發展出路、縮小了貧富差距,增強了群眾幸福感。 (原載于《光明日報》2月1日一版) |
相關閱讀:
- [ 07-15]廈門一廢棄拆遷房內驚現女尸 起因疑是感情糾紛
- [ 05-07]廈門敲響軌道交通拆遷第一錘 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
- [ 06-24]廈門浦口:安置房“全身有病” 拆遷戶不敢入住
- [ 05-28]廈門拆遷地變200個免費車位 第二批5溪流下月整治
- [ 06-13]廈門營平片區:在大拆遷懸崖勒住腳 保護方案正研究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