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2月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詹文 崔曉旭 實習生 洪偉晟/文 吳曉平/圖)廈門人口日益增長,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量也逐漸增大。這些城市垃圾,不但影響人們生存的環境,還污染了與生命至關重要的大氣、水和土壤,對居民的健康構成威脅。 垃圾問題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多方位的努力。昨天,導報記者邀請部分民主黨派、政協委員、“10+1”顧問團專家等,一起走進本期的“兩會議事廳”,討論對策。 現狀 垃圾分類進展較緩慢 廈門市生活垃圾中大部分為居民區垃圾,商業區及清掃區垃圾次之,事業區垃圾排第三,占總量最少的為工業區垃圾。生活垃圾主要是廚余類和廢棄日用品,如紙類、橡塑類、木竹類、紡織品等。其組成含量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出現變化,變化的趨勢主要表現為紙類、塑料類以及廚房垃圾中的有機成分明顯增加。 2013年,廈門全市生活垃圾產生量123.54萬噸,比2012年同期增長12%,超過10%的垃圾增長率,使得垃圾填埋場、垃圾焚燒發電廠等超負荷運行。 但同時,垃圾分類工作的進展卻比較緩慢,市民不注意垃圾分類回收,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胡亂混合,結果造成大部分垃圾變為不可回收垃圾,增加了垃圾量。而可回收垃圾往往是難分解的,因此就增加了填埋空間,并且使填埋垃圾長時間難以分解,也就加劇了填埋場和焚燒廠的負荷。 對策 擴大垃圾分類試點范圍 市政協民盟界別建議,逐步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工作,在已開展垃圾分類試點的基礎上,繼續擴大試點范圍,如在公園、大商場等試行分類收集。 此外,分類收集還應考慮便民性。家庭中一般生活垃圾可分為兩類,一類稱為廚房垃圾,主要收集食物殘羹等;另一類稱為客廳垃圾,主要收集除廚余之外的干垃圾(如紙張、易拉罐、玻璃瓶等)。 對于垃圾投放點,每個點相應設置兩個投放桶,用不同顏色標示。前者最終去向用于堆肥,后者由于不受食物殘羹污染便于回收利用。 提案指出,分類收集的推行必須有后續配套的垃圾綜合處理措施,重點是推動分類配套的發展,同時研究并實行相應的垃圾分類收集制度。 同時,加大對環衛基礎設施的投入,對垃圾收集車、清潔樓進行升級改造,使之符合垃圾分類收集及運輸處理的要求。 用獎勵培養市民分類意識 嘉賓:林地球 林地球說,目前廈門垃圾分類硬件設施做得好,但市民垃圾分類意識比較薄弱,政府可通過加強宣傳和建立獎勵機制的方式進行引導。 林地球認為,把垃圾分類做到市民心中,當務之急是讓市民了解并主動進行垃圾分類。他建議,街道社區干部應主動上門向市民宣傳分類意識,帶頭為居民示范垃圾分類,讓居民能正確進行垃圾的分類。除了社區宣傳,學校也是宣傳的重要場所。“教育部門可以將垃圾分類列入中小學幼兒園的日常教育當中,從小培養孩子的垃圾分類意識,讓孩子回家‘教育’父母往往有更顯著的效果。” 此外,實行獎勵措施也不可少。“廈門可推廣積分換獎勵的方式,每進行一次分類或回收,可以獲得一定的積分,達到一定積分可以到社區換取一些小禮品。”林地球說,通過宣傳和獎勵的雙管齊下,垃圾分類的意識一定會深入人心。 |
相關閱讀:
- [ 12-29]榕一小區引進環保設備 廚余垃圾分類處理變肥料
- [ 12-17]垃圾分類如何跨過“最后一公里”
- [ 11-21]2016年垃圾分類島內全覆蓋 廈首座處理廠已試運行
- [ 10-24]臺北首創“優良社區回收站” 垃圾分類漸成文化
- [ 07-15]湖里垃圾分類試點本月展開 積分換獎品鼓勵居民參與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