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內原本雜亂無章的角落,在居民共謀下蛻變為綠意盎然的休閑健身區和整齊的停車場。施辰靜 攝 興旺社區自創的社區APP平臺便于居民隨時了解、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施辰靜 攝 東南網2月10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林澤貴 通訊員 黃旋旋) 5日,天氣驟冷,海滄區海虹社區宣傳委員吳久林的手機卻如熱線般響個不停。“電話快被打爆了,都是報名要參加年后社區居民大學的預排課程。”吳久林說。 “美麗廈門 共同締造”活動開展以來,社區教育基礎本已不錯的海虹社區一直在尋找突破、創新的方法。“可以學臺灣,辦一個社區居民大學,為居民創造在家門口學習的機會。”居住在社區里的臺胞王欲荷點燃了大家的靈感。 2014年4月,全市首個海虹社區居民大學掛牌成立。“要怎么干,簡直兩眼一抹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副校長林文琦對起初的窘境記憶猶新,“百姓的需求點抓住了就好辦,大家共同暢想社區大學的未來。” 開哪些課程?社區居民來“點單”。除了電腦使用、理財指導等針對老年人的課程外,烹飪技術、家政服務等課程廣受中年婦女喜愛,也有小朋友們青睞的武術表演、藝術培訓等,最多時社區一天能收到數百條辦學建議。最后,居民申報課程40多門,社區居民大學已經開課20多門,報名學員1200多名。 教師哪里來?社區能人來助陣。原東嶼村漁民拆遷戶柯奮斗當上了“漁民教授”,教居民們如何買魚、煮魚;整天樂呵呵的林文琦則通過老年心理健康課,與大家分享保持快樂心態的秘密……如今,海虹教師資源庫中擁有近百名社區能人,涉及教育、法律、醫學等多個領域。 社區能人中,不乏臺胞主動的身影。臺灣“義工媽媽”王欲荷開設的兒童心理健康咨詢課,得到年輕媽媽的交口稱贊;在廈臺胞、制造業企業家黃瑛芳和臺中市國學教育者陳若水,偶然聽說海虹社區居民大學辦得很好,主動申請開設了中華傳統經典國學親子帶讀班……一大批臺胞義工教師從海峽對岸找上門來,單是國學班就聚集了陳若水、黃瑛芳、陳逸豪、廖品睿等10多名臺胞,他們獨特的帶讀授課方式引人入勝,國學班漸漸成為海虹社區居民大學的“王牌”課程,讓家長和孩子都在字里行間找到了千百年來中華大地的精神傳承。 吳久林說,住在海虹社區的臺胞有100多人,社區居民大學的老師中就有30%是臺胞,這些臺胞跟社區居民一起努力,讓海虹“臺味”十足,“在大家看來,社區是我們共同的家園”。 海虹社區充滿“臺味”的建設,正是兩岸融合的生動縮影。一位臺胞感嘆說,正是因為有類似海虹社區的許多社區,用海納百川的包容,用共同締造的精神,發揮社區居民和臺胞的主人翁意識,打造了一個和諧美麗的家園,才讓廈門成了全國首個“全國臺聯兩岸社區交流基地”。 如今,廈門又在借鑒臺灣20年的社區營造經驗,由兩岸共同啟動社區規劃師種子培訓,并以海滄興旺社區等4個區級典范社區為試點,選擇與臺灣大學建筑與城鄉發展研究基金會、中山大學李郇團隊共同開展為期8個月的兩岸社區締造深度合作。臺灣大學建筑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資深規劃師蔡福昌認為,通過共同參與等一些公共議題,諸如社區下沉式廣場的改造和環保公益行,即便是種種花、鋤鋤草,都可讓大家逐步培育情感和精神共鳴,從個人領域跨到公共領域,把“你”和“我”變成“我們”,“他鄉變故鄉”。 ? |
相關閱讀:
- [ 02-05]網絡自媒體賬號:如何從蕪雜到清朗
- [ 02-01]福州:食品安全知識“走”進社區 受到市民歡迎
- [ 01-30]政協委員鄭振佺:建議家庭醫生不設編由市場調節省
- [ 01-27]長樂營前社區貪腐窩案一審獲刑 結伙騙取征地款
- [ 01-26]人大代表建言居家養老:護理保險能否和社保對接
- [ 01-25]北京市人大代表熱議“養老”:老人營養不良問題重
- [ 01-23]“以房養老”76歲大爺去世 侄女和社區起爭議
- [ 01-21]奧巴馬國情咨文將打“經濟牌” 被指提議不現實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