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鉤沉】 吳氏宗祠主人 曾出資創辦閩南最大僑批機構
室內的木質斗拱,工藝頗為精湛。 吳氏宗祠建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建造人吳家楓、吳維畝兩兄弟是泉州霞井石皮垅村人,十九世紀末在緬甸經營米行生意,漸漸發跡成為緬僑富商,此后攜資來到鼓浪嶼,開發房產、經銷食品、參與教育醫療事業,在東南亞華僑中享有很高聲譽,如今子孫遍及海內外。 在中國僑批史上頗具分量的“三美信局”,就與吳家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僑批業是經營、傳遞華人移民信款的行業,閩南語和潮汕語都把“信”讀為“批”,因而稱作僑批業。它出現在十九世紀中后期,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主要分布于廣東、福建和香港以及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 1921年,吳家楓出資,幫助親戚吳祥插創辦了三美信局,負責收集安南、暹羅和星馬各埠僑信,隨后也在泉州等地設立分局。1924年泉州的分局易名為錦昌信局,廈門總局仍稱三美。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該局每年經手代解的華人移民匯款,泉州方面約300萬元,安海、石獅兩處共200萬元,廈門、禾山等處100萬元,總計約600萬元,成為閩南地區最大的僑批機構。1937年,三美信局倒閉,閩南一帶內地一時缺乏解款機關,閩行抓住機會,在取得總行的支持后,著手策劃取代僑批局的辦法,改革自身的組織結構,改造經營方式,直接介入原由福建僑批局承擔的解送移民信款業務,取而代之。 |
相關閱讀:
- [ 01-06]林覺民故居:從臉盆大的"拆"字到辛亥革命紀念館
- [ 10-16]福州上下杭文物修繕:如何雕梁畫棟 老工匠揭秘老手藝
- [ 07-04]祖墳修繕引糾紛 各執一詞從爭吵發展到破壞墓地
- [ 03-13]福州官前人行天橋搖搖晃晃 修繕時墊裂縫鋼板不見了
- [ 11-08]美女領走雙色球1200萬 心愿是修繕故鄉的小學
- [ 10-05]因寺廟東側圍廊動工修繕 南普陀寺調整游覽路線
- [ 09-21]修繕改造工程啟動 島內最老體育場年底獲新生
- [ 06-30]廈門同安梵天寺欲投入千萬元修繕魁星閣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