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 捏造事實散布謠言 “公益圈”也成重災區 4月4日中午,汕頭澄海警方采取行動,抓獲一名在網上虛構事實、擾亂社會秩序的違法人員陳某,陳某日前在微博以及微信朋友圈散布汕頭市區以及澄海等地青少年火拼致死的謠言信息。 被捕后。陳某承認她為了提高其微博微信關注度,以利于微商經營,故意捏造事實,制造謠言。現公安機關已將陳某行政拘留。 “公益圈”也一度成為謠言重災區,虛假捐助、打拐尋人、獻血消息過期等消息多有發生。日前曾有“張家口父親四處尋找被拐幼子”的消息在朋友圈傳播,但實際該消息所采用的照片是網上隨意找來的圖片,警方認為該消息的發布是為了騙取好心人的錢財。 【各方觀點】 市民網友 打著“廈門”的旗號亂來 難道就沒人管嗎 “用‘廈門頭條’或‘廈門廈門’當微信公眾號的名字,如果發布了詆毀廈門形象的帖子,除了事后等警方介入,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先期管控嗎?”昨日下午,市民張先生撥打本報熱線電話,質疑相關部門對微信公眾號的管控力度偏弱。 “它打的是‘廈門’的旗號,不僅是廈門人,外地網友看到了也會以為說的是廈門,發送這樣嚴重誤導網友、損害廈門形象的帖子,實在讓人氣憤!”張先生說。 網友劉女士也認為,公益性和商業性本來就要有界限,像“廈門”這樣的特殊名詞怎么可以隨便注冊為名字。 業內人士 個人申請公眾號無需認證 不良商家有空子可鉆 據了解,目前以企業名義申請的公眾賬號要求先經過第三方資格認證,但個人申請的公眾賬號尚未有資格認證的環節,這也讓不良商家有“空子”可鉆。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我國可參考的法律依據多為互聯網發展初期制定,無法滿足網絡市場快速發展和監管工作要求;其次,由于微信跨地域營銷的特點,“忽悠”人的微信平臺可能遠在千里之外,給查處帶來難度;另外,對微信公眾號開展有效監管,需要電子取證等現代化手段以及精通網絡技術的專業監管人才,這些都給政府部門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挑戰。 人大代表 出臺相關法規嚴管 提高申請準入門檻 “微信公眾號推送虛假消息越來越多,我自己也上當過。”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民盟市委副主委朱獎懷說,發送假消息的微信公眾號有兩種,一種是故意采用類似政府機構、社會組織的名稱,誤導市民,另一種是人在外地卻申請了以“廈門”為名的公眾號。 他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出臺地方性法規來嚴加管理,形成規范,并建議網絡管理部門主動與運營商協商,提高公眾號申請的“門檻”,比如要求實名制并制定起名原則,不能隨意冠上“廈門”的名號。 |
相關閱讀:
- [ 04-06]廈門警方調查“廈門廈門”公眾號 謠言帖仍未刪除
- [ 03-27]龍巖市婦聯官方微信公眾號——“閩西姐姐”正式開通運行
- [ 03-26]武夷山市嵐谷鄉:“微信公眾號”助力計生服務
- [ 03-06]廈門市婦聯微信公眾號今日上線 更好地服務婦女兒童
- [ 02-04]新年過月余治網已出5招 涉及微信公眾號網絡文學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