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朱陳”復姓 生前姓朱過世姓陳 廈門還有一個令人稱奇的復姓“朱陳”,使用者有21人。與“歐陽”等傳統復姓不同,翔安的“朱陳”復姓確實為兩姓合稱,但還有個獨一無二的特色——活著姓朱,辭世后改姓陳。 這種姓氏形式在翔安已經流傳了數百年,主要集中在翔安馬巷鎮的后亭、桐梓、內田等社區。有專家推測,“朱陳”的開基祖應當是祖先陳福全——廈門禾山“五戶陳”之一。 溯源: 復姓“朱陳”:據相關資料推算,陳福全應是生活在明朝年間。他熱衷絲竹,曾只身一人到當時的同安縣馬巷一帶教授南樂,并入贅桐梓社區的朱家。但入贅之后,姓朱還是姓陳一直沒有定論。 陳福全與朱氏締結連理后,四代單傳,為了家族人丁興旺,便前往北辰山問卜。仙人托夢,“蟲燒死,黃葉落,朱出現”。陳福全與族人便都定為朱姓,果然子孫輩出。陳福全壽終后,族人為圓其心愿,就用“陳”為他立碑。至此,朱姓改陳姓,而“生朱死陳”的規矩也世代沿襲。 【專家分析】 人口遷移流動 推動姓氏結構變化
“姓氏結構的細分和人口遷移是分不開的。”廈門姓氏源流研究會會長陳淑娥告訴記者。 數百年前,廈門乃至整個閩南地區,受到地理環境的限制,開放程度不夠,姓氏也比較單一。古代一些官僚在政治斗爭或戰亂中,為了避難,會將族人、兒孫們更換姓氏,流散到各地去避難。唐末五代,翁氏39代翁乾度(莆田人)在閩國任職,有6個兒子。后晉太祖天福年間,閩國被南唐和吳越瓜分而亡,翁乾度攜眷歸隱莆田竹嘯莊。為了避難,他將6個兒子依次改為洪、江、翁、方、龔、汪六姓,他的后代子孫有些流散到廈門來,這六個姓氏也在廈門扎根下來。 上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政策開始實行,廈門作為經濟特區,外地移民大量涌入,也豐富了廈門的姓氏。河南、陜西、山西3省都是姓氏輸出大省,闕、黑、丑、老,這些少見的姓氏,填補豐富了廈門姓氏結構。 陳淑娥告訴記者:“罕見姓氏的使用者來廈門打工就業,還有少數民族學生來廈學習、工作,都補充和豐富了廈門的姓氏結構。”據了解,廈門大學就有一位來自西北地區的學生姓“虎”,因為獨特的姓氏,受到不少的關注。 |
相關閱讀:
- [ 06-26]廈門“陳”姓人數依然最多 相比七年前并沒有變化
- [ 04-24]五一到同安尋找姓氏起源 帶您“追根溯源”
- [ 11-19]海滄成立姓氏源流研究會 共建海滄百姓的精神家園
- [ 10-14]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朱氏委員會廈門分會成立
- [ 04-06]離婚后兒子成"外姓人" 親爹親媽為命名權打官司
- [ 09-27]姓“強”有煩惱 廈門常住人口中姓強的市民有70位
- [ 09-18]漳臺兩地姓氏族譜網上對接 臺灣人輕點鼠標尋根
- [ 09-06]莆田工藝品市場姓氏文化成流行 筷子上刻上姓氏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