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鹿礁路16號,原英國領事館老照片 彭一萬(廈門市政協特邀研究員) 解密 原英國領事館的變遷 原英國領事館,廈門首個外國領事館。“這也要從1840年談起,那年,英國人來了。”鼓浪嶼申遺顧問龔潔說,1840年6月,英帝國主義發動了鴉片戰爭,廈門被迫成為通商口岸,鼓浪嶼被英國殖民者占據。“鼓浪嶼被英國殖民者占據了5年,一直到1845年,清政府還清英國勒索的‘賠款’,英國軍隊才撤出。但是,英國殖民者已經取得了鼓浪嶼的居住權。” 1843年11月2日,英國在廈門設立領事事務所,派紀里布任首任廈門領事。1844年11月,阿禮國成為駐廈門第二任領事,他在鼓浪嶼鹿礁頂建了一座辦公樓,就是現在的原英國領事館。 1936年,英國領事館升格為總領事館,曾經代領過意大利、丹麥、挪威、比利時、西班牙等國家的領事。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英國領事館被日軍封閉,二戰結束后復辦,1949年又停辦。 龔潔說,上世紀80年代,廈門工業設計院搬入英國領事館,不幸發生火災,紅磚樓被燒毀。1998年,外交部重建這兩幢建筑,之后又被幾家快餐店使用。 2003年鼓浪嶼管委會搬進鹿礁路16號(原英國領事館)辦公;2015年4月,鼓浪嶼管委會機關從此遷出,搬至鼓浪嶼復興路28號。 專家連線 原領事館或官邸要開發成博物館 鼓浪嶼,彈丸之地的小島,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 廈門成為五口通商口岸后,許多外國人來到鼓浪嶼上占地盤、建房屋,他們還在島上興建教堂、學校和洋行,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進行侵略滲透。“社區、醫院、警察局、電影院,鼓浪嶼上都有。”彭一萬說,鼓浪嶼是近現代中西多元文化薈萃的微型城區。 而島上的領事館建筑,更是鼓浪嶼的一筆文化財富。它們雖然是殖民侵略的產物,是一段辛酸、恥辱的歷史,但在彭一萬看來,領事館建筑作為代表城市一段歷史的載體,仍有保護價值和意義。“原外國領事館是鼓浪嶼重要的文化遺產,但這部分遺產并沒有進行整體的規劃策劃,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文化遺產價值的展示水平。”彭一萬說,踏上鼓浪嶼,追尋曾經的“萬國領事館”,如今能夠想起的只有“物是人非”這四個字,“英國、美國、日本、丹麥等國家都曾在鼓浪嶼建立領事館,其建筑基本保持原樣。而法國、德國等國家在鼓浪嶼上的領事館建筑則基本銷聲匿跡了。” 彭一萬直言,對于目前保留下來的領事館都應該開發利用起來,修繕建成博物館,對外開放展示鼓浪嶼的歷史。 |
相關閱讀:
- [ 04-27]鼓浪嶼將投入6000萬元綠化資金打造街心帶狀公園
- [ 04-25]五名嫌犯組團來廈門扒竊 在鼓浪嶼出手兩小時即落網
- [ 04-25]鐘南山追憶70年前琴島歲月 并為鼓浪嶼醫改模式點贊
- [ 04-23]鼓浪嶼入選歷史文化街區 持續修繕風貌建筑獲肯定
- [ 04-21]廈門市政府任免一批干部 廖華生任市政府秘書長
- [ 04-19]鼓浪嶼醫改獨特模式惠及"島民" 醫院迎來兩位百歲老人
- [ 04-16]鼓浪嶼醫療服務得改善 108歲老人因及時救治脫險
- [ 04-15]鄭一琳履新鼓浪嶼 任廈門鼓浪嶼管委會主任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