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4月29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詹文 崔曉旭/文 吳曉平/圖 老照片由龔潔、白樺提供)在鼓浪嶼,有許多小樓。掩在古榕之下,立于小山之旁。 它們往往都有上百歲,看盡樓前人來人往,看盡世事更迭、歷史滄桑。 這些小樓,和小島上眾多的私家別墅一起,構成了鼓浪嶼建筑最別樣的風華。歷經百多年,褪盡往事,它們依然靜立在那,守候著小島悄然的時光。 它們就是鼓浪嶼上的領事館建筑,一份文化遺產,一筆屬于人類的共同文化財富。只可惜,這些遺產沒有得到整體規劃和保護,在專家眼里,它們的歷史遺產價值沒有得到展示。 鼓浪嶼管委會前幾天“搬家”,從原英國領事館遷出,為遺產核心要素騰遷。這也許是個契機。今天開始,本報推出“百年滄桑,追尋‘萬國領事館’”系列報道,希望能讓這些靜默的小樓重新拾起被遺忘的記憶,掀開被歲月覆蓋的驚鴻,回歸文化遺產的地位。 鼓浪嶼,黃家花園的綠茵草坪旁。 這里是原荷蘭領事館舊址。125歲的小白樓,成為島上8處原領事館或官邸中,最先對公眾開放的一處。 濃郁的哥特式建筑風格,寫盡小樓見證的故事。 名片 原荷蘭領事館 地址:中華路5號 歷史:1890年興建,有史料記載,建它花了6000塊銀元,由香港共濟會員W.Danby設計 125年前,6000塊銀元建樓 中華路5號,陽光穿過一幢白色小樓。 這是2015年初夏的鼓浪嶼。小樓前,舉著各種小旗的導游,來來往往的游客,不時有人信步走進小樓,舉著相機,想要透過小樓里留存的信物窺視百年前的故事。 125年前,這里還不叫中華路5號,這棟小樓已經開始“悄悄”記錄歷史。 小樓最早的名字,叫正道院。1890年興建,有史料記載,建它花了6000塊銀元,由香港共濟會員W.Danby設計。這棟小樓,是廈門共濟會的會所,一個洋人的幫會組織。 百年前的小樓,一層半,下面半層是地下室,隔潮用。石砌的墻體,下半層開著小窗,看上去像是堅實的基座;上面一層南部房間設有尖券形的雙柱式窗,北部房間外帶尖拱券走廊,有著哥特式建筑的特征。有寬敞的連廊,坡屋頂四周有著欄桿式女兒墻,平面呈T字形。 |
相關閱讀:
- [ 04-28]鼓浪嶼管委會“搬家” 原英國領事館擬建成博物館
- [ 04-27]鼓浪嶼將投入6000萬元綠化資金打造街心帶狀公園
- [ 04-25]五名嫌犯組團來廈門扒竊 在鼓浪嶼出手兩小時即落網
- [ 04-25]鐘南山追憶70年前琴島歲月 并為鼓浪嶼醫改模式點贊
- [ 04-23]鼓浪嶼入選歷史文化街區 持續修繕風貌建筑獲肯定
- [ 04-21]廈門市政府任免一批干部 廖華生任市政府秘書長
- [ 04-19]鼓浪嶼醫改獨特模式惠及"島民" 醫院迎來兩位百歲老人
- [ 04-16]鼓浪嶼醫療服務得改善 108歲老人因及時救治脫險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