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創于廈門的“愛心飲水站”如今已向全國推廣。(資料圖/記者 吳耀東 攝)
2月28日,是一個令廈門人驕傲的日子。“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第四次被廈門攬入懷中。
從冬天到夏天,從一杯熱騰騰的熱飲,到一杯可以仰頭灌下的涼茶,禮遇環衛工人折射出了廈門這座城市的文明;去年黃金周,南普陀接待了20多萬名游客,留下了地上沒有一片垃圾的美談;漫步江頭街道,看到的是被鮮花“包圍”的配電房都畫上美麗的油畫,感受到的是在一年四季花朵綻放的小區里鄰里正守望互助……廈門,處處都是文明味。
連續四屆全國文明城市“桂冠”,廈門是如何做到的?
【永不滿足】
2005年,廈門拿下了首屆全國文明城市“桂冠”。第一次獲得這樣的榮譽,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運氣加實力。當每三年一屆的評選,被廈門連續四屆摘得“桂冠”時,“雜音”越來越少,嘆服的人越來越多。人們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廈門的實力來自永不滿足的心態。
有一個數字讓人驚嘆,在多次的公眾調查中,廈門市民對文明創建的支持率幾乎達100%。城市文明創建的成效,最終還是要體現在市民文明程度和文明素質的提升上。
不久前,慕名而來的重慶14位盲人在廈門進行為期一周的“自由行”。當他們到鼓浪嶼鋼琴博物館時,工作人員了解到他們主要是靠摸和聽來游玩后,破例打開其中一架鋼琴的保護罩,讓他們親手觸摸琴鍵,團里的音樂愛好者屈安輝還現場彈了一曲《舞女》。團長蔡美岐說:“從來沒有哪個展館會這么優待我們,我們非常感動。”
“每一個在廈門生活、喜歡廈門的人,都希望廈門越文明越好。”廈門通士達照明有限公司員工魏嵐如是說。廈門人喜歡用他們心中的“文明標尺”,挑剔的眼光,丈量身邊的每件事、每個人。
長期以來,廈門市委市政府把創建工作作為改善民生、惠民利民的重要抓手,著力從政務、法治、市場、人文、未成年人、生活、社會、生態等“八大環境”入手進行文明構筑,力爭讓廣大群眾吃得安全、住得舒心、出行暢通、辦事更便利,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長效機制】
廈門文明創建屢結碩果,主要得益于廈門不斷提升市民的素質,推動創建工作制度化、常態化。
隨處可見的“小紅帽”就是廈門文明創建常態化的真實寫照。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著共同的理念,“閑時做義工”更是成了不少市民的習慣。多類型、多主題的義工活動把愛的觸角延伸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個角落生根發芽。城市義工、光明志愿者、白鷺志愿聯盟……全市40多萬名志愿者長年活動在一線。
遍地開花的志愿服務,與廈門長期以來大力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密不可分。廈門還以社區為重點,搭建志愿服務需求對接平臺;改進注冊辦法,完善注冊制度,實行一人一注冊;制定《廈門市尊崇禮遇志愿者辦法》,探索志愿者在升學、就業、就醫等方面的優惠措施。
在繼續健全完善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褒揚激勵機制的過程中,凡人善舉登上“道德講壇”,面向廣大市民巡講。在進一步建立健全科學的督促檢查和考核機制的過程中,新組建的市民“文明巡訪團”,常常深入食品行業、窗口單位、公共場所等開展巡訪,及時收集問題并反饋,推動重難點問題解決。
廈門希望營造一個人人向善、向上的氛圍。在推進誠信制度化建設上,廈門建立了聯合懲戒制度,設置了誠信“紅黑榜”信息平臺,大力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環境,讓誠信的氛圍越來越濃。
【共同締造】
曾厝垵從一個小漁村華麗轉身,變成游客和網友們心目中的“中國最文藝漁村”;海滄區院前社從一個“空殼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閩臺生態文化村”;原鷺江影劇院被“量身定制”建成老劇場文化公園,深受歡迎……這些是廈門提出“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后,市民為廈門這座美麗城市發展獻一份力的結果。
在禾山社區,才藝達人孫桂香,健身達人李永康、書法達人陳漢生等熱心居民,以小區活動中心為依托,自主開辦興趣班,帶動居民走出家門,融入社區“大家庭”。
在馬塘幸福院,老人們要么湊在一起聊天、下棋,要么一起去健身室里鍛煉身體,洋溢在老人們臉上的笑容透露出:到幸福院真的很幸福。據介紹,馬塘幸福院是共同締造下的廈門翔安區首個農村幸福院,全村65歲以上老人自愿全免費入住。
從居民最迫切的需求出發,從身邊的小事、從房前屋后的實事做起,廈門把“你和我”變成“我們”,點滴澆灌形成“美麗家園自己建設,美好環境共同維護”的創建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