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坦克開進廈大囊螢樓前。 海西晨報訊 1928年出生的洪卜仁先生,在廈門淪陷時年方十歲,在鼓浪嶼上小學四年級的他,目睹并經歷了廈門市區居民扶老攜幼逃到彼時還是公共租界的鼓浪嶼避難的一幕。 1938年5月10日,日軍登陸廈門島,在國軍誓死抵抗三天三夜后,廈門島被日軍攻占淪陷。那時,英國、美國、荷蘭等國的勢力還在當時還是公共租界的鼓浪嶼上,市民們認為那里可以比較安全地躲避戰爭,因此,在日軍即將攻進市區時,難民們紛紛渡海到鼓浪嶼避難。 那幾天里,日軍飛機聲“嗡嗡”不歇,一直在鼓浪嶼上空盤旋,但始終不敢投彈。“逃難的人很多,海面上密密麻麻都是人頭。難民一批接一批爭先恐后地坐著小船渡海。雖然1937年7月輪渡就已開通,但大部分的交通還是靠小舢板。有的小船靠搖櫓,有的小船靠雙槳,一般一條只能坐6個人。”洪卜仁回憶,日軍5月12日早上追到鷺江道以及第五碼頭、第六碼頭附近。在難民逃難的過程中,日軍雖不敢進攻鼓浪嶼,但曾開機槍射擊正在渡海的難民,許多小舢板被炸翻。這一幕讓當時尚年幼的洪卜仁印象深刻,直到現在回想起來,他腦海中廈鼓海峽的水面上,仍有片片血跡。 很多難民逃亡到鼓浪嶼后,舉目無親,無處落腳,而且那時候也沒有難民營,當時的鼓浪嶼居民把公共場所都騰了出來,收容難民。學校全部停課,禮拜堂、寺廟停止宗教活動,學生們到渡口引導一批又一批的難民前往這些場所避難;若有難民有親屬在鼓浪嶼上生活,學生們就將其帶往其親戚家中。由于難民數量不斷增多,雖已有大片公共場所開放,但仍容不下所有逃難的人,這時,讓所有人動容的一幕發生了———一些華僑和鼓浪嶼本地居民,將非親非故的難民接回自己家中,不少居民主動拿出家中儲備的食物,招待避難的同胞。當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最多的時候,小小一個鼓浪嶼島收容了十一萬名難民。 戰火紛飛的時候,一些社會愛心人士自發組織起救濟會。由于鼓浪嶼公共租界的性質,還成立了一個名為“鼓浪嶼國際難民救濟會”的組織,由美國教會牧師卜顯理任會長,不少地方人士也參與進來;來自國內及海外的捐款,源源不斷地涌入鼓浪嶼。 洪卜仁說,自己之后聽聞,在日軍進攻廈門島后,有大半個月的時間里,廈門市區的街道鮮見人影。“據一位律師的母親口述,當年她留守在大中路的家中。從大中路到升平路一帶,日軍士兵怕遇到國民黨余兵反抗,在街上見人就開槍。”這種情況在半個多月后才結束———日軍叫了一批漢奸前往鼓浪嶼,組織了“維持會”,進入鼓浪嶼動員難民回歸,局勢才相對緩和下來。 |
相關閱讀:
- [ 03-28]104國道:女子頭部遭車碾壓身亡 肇事車逃逸
- [ 01-15]656路公交蔡塘小學站起火 警方已控制犯罪嫌疑人
- [ 12-25]兩男子因撿廢品引發沖突 青年用刀片劃傷對方臉
- [ 07-30]在偏僻山路撞死行人后逃逸 車頭血跡鎖定嫌疑人
- [ 06-18]廈門一男子疑賭博輸錢自斷食指 失血過多昏迷路邊
- [ 06-11]廈門警犬“柯受”離世 靠嗅血跡屢破奇案獲公安部嘉獎
- [ 05-27]福州置福大廈現"兇殺"案? 樓梯走廊等處盡是血跡
- [ 09-05]幼童挖眼案須破解“死無對證”的疑團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