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新增40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可為受災群眾提供基本生活、醫療保障
■還建立9支地震應急救援隊,配備了完善的地震災害緊急救援裝備
廈門日報訊(文/本報記者 殷磊 通訊員 蔡欣欣 圖/本報記者 黃曉珍)美麗廈門戰略規劃提出“兩個百年”愿景,而堅持不懈地提升廈門防震減災水平,正是實現愿景的基礎性工作。按照“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要求,近年來,市地震局提出了打造廈門地震安全島的防震減災總體目標并不斷為之努力。地震安全島就是能夠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的地震安全示范地區。其中,切實提高市區地震應急救援整體能力,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日是“5·12”防災減災日。廈門在提高地震應急救援整體能力,打造地震安全島方面有哪些舉措?本報記者進行了采訪。
在防震減災演練中,救援人員利用雷達生命探測儀搜索救人。
航拍機可實時傳輸受災現場視頻資料。
今日是“5·12”防災減災日。記者從市地震局了解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廈門正完善實施“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預案體系,健全市區地震應急救援工作管理組織體系,形成“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協調聯動、社會廣泛參與、防范嚴密到位、處置快捷高效”的地震應急救援管理工作機制,建設地震應急指揮平臺和應急救援保障體系,全面增強應急救援能力,普遍提升公眾地震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顯著提高應對災害性地震的能力。
新增40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
記者昨日從市地震局了解到,在“5·12”防災減災日到來前夕,廈門又新建成40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加上2011年建成的第一批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目前島內外已經建成了82處這樣的場所,實現了無縫覆蓋全市。一旦地震災害來臨,廈門可以妥善安置受災群眾,為他們提供基本的生活、醫療等保障。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是大震發生后臨時安置受災群眾的場所。它的建設,是利用現有的公共資源,配套完善相關的應急設施,達到提供基本生活、醫療等保障的要求,從而起到迅速安置災民的作用。2011年,廈門把建設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列為為民辦實事項目的重要內容,全面建成42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這些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利用了規模較大的公園、廣場、綠地、學校等空曠處進行建設,能夠在一段時間內,向住所遭到地震破壞的受災群眾提供基本的生活、醫療等保障,起到迅速安置災民的作用。
去年,廈門著手在各區的中小學校新建40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其中,思明區和湖里區各8處,島外四個區各6處。目前這些場所已經建設完成,進入驗收階段。
市地震局的專家介紹,每個避難場所都配套建設了應急棚宿區、應急醫療救助站、應急供水系統、應急供電系統、應急簡易廁所、應急垃圾儲運設施、應急通道、應急標志等設施。應急避難場所的供水、供電系統都是獨立的,可以保證大震到來時,即便全市的供電、供水系統受到破壞,也能夠為災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重型市級救援隊配備的高科技偵察通訊設備。
重型市級救援隊配備的破拆工具輕便易攜,威力強大。
9支應急救援隊守護美麗廈門
地震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是增強地震應急能力的重要內容。大震到來時,一支支快速奔赴災區的應急救援隊伍,就是受災群眾的救星。去年,依托15個應急救援聯動單位,廈門配備完善地震災害緊急救援裝備,建立了兩支重型市級救援隊、1支中型市級救援隊、6支輕型區級救援隊,與社會應急救援隊伍共同形成了功能互補、分工協作的應急救援力量,為“美麗廈門”織就了一張堅實的保護網。這些應急救援隊伍不僅能保護廈門本地,還具備較高的遠程馳援能力,已經在異地大地震救援中通過了實戰檢驗,得到了上級的充分肯定。
依托市公安消防支隊和武警水電第六支隊,建立了兩支重型市級救援隊,依托廈門武警支隊建立了1支中型市級救援隊,依托各區消防大隊建立了6支輕型區級救援隊,增強了廈門的地震應急救援能力。同時從廈門地震應急工作的實際出發,并根據各部隊的技術特點,結合各部隊現有裝備,進行救援功能的分配和配備完善緊急救援裝備。
兩支重型市級救援隊不僅配備了無人偵察機、雷達生命探測儀、蛇眼生命探測儀、紅外生命探測儀、液壓頂桿、液壓泵、液壓剪、起重氣墊等高科技搜救設備,更擁有指揮車、通信保障車、電源車、運輸車、淋浴車、宿營車、餐車、馬基路斯搶險車、自卸集裝箱式搶險救援器材保障車等后勤保障設施設備,可以應對各種復雜的災情,當破壞性地震到來時,能夠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兩支重型救援隊的職責也各有側重,武警水電第六支隊的救援隊側重于道路搶通、電力搶修以及次生災害的處置能力建設,消防支隊則側重于處理現場災情和人員搜救。
創新應急救援演練模式
地震應急救援演練是提高地震應急救援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市地震局針對破化性地震發生后應急救援的性質和重點工作,結合市區地震部門的工作職責和要求,創新性地提出了現場應急救援演練、桌面演練、應急聯動演練相結合的“521演練模式”。
“521演練模式”指的是應急救援聯動演練(貼近實戰)、桌面演練、現場應急救援演練次數,按5:2:1的比例開展。這種演練模式能夠提升地震應急救援演練的實戰性,明確應急救援不同階段各相關部門的職責和工作,形成規范,使應急救援工作更加科學、高效、有序。這種演練模式已經在廈門有感地震發生后接受了實戰檢驗。
全市82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一覽
?
演練中,救援人員利用便攜式裝備在廢墟中救人。
【相關】
“三網融合”監測地震
去年以來,市地震局著手打造地震監測臺網、地震預警系統、地震烈度速報系統“三網融合”的地震臺網,以提升廈門的防震減災水平。
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廈門防震減災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地震監測能力和觀測點密度在東南沿海城市中位居前列。為配合福建地震臺網建設,廈門去年率先提出打造“三網融合”的地震臺網。根據計劃,市地震局要在全市建設17個地震臺站,每10公里一個臺站,網格化覆蓋全市。
當地震來臨時,“地震監測臺網”可以快速獲取地震三要素:發震時間、地點和震級。
“地震預警系統”則是在地震已經發生的情況下,利用電磁波傳播速度遠遠大于地震波傳播波速的規律,搶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震中周邊地區之前,發布預警信息。它能提供幾秒至幾十秒的應急處置時間。幾秒鐘看似很短,但其實可以做的事很多,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譬如行駛中的列車就可以減速,避免出軌翻車;輸油(氣)管線就可以提早關閉,避免漏油(氣)引起污染或火災;核電廠等重大工程就可以提前采取應對措施,避免次生災害等等。
“地震烈度速報系統”建設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當大震發生后,這個系統可以在幾分鐘內把地震烈度區域圖繪制出來,參照城市生命線工程分布、危化品集中分布、居民區分布等等,就可以快速分析出地震可能造成的危害種類、程度和受破壞嚴重的區域等信息,為政府部門的應急救援提供重要參考。
【解密】
怎么讓市民了解避難場所?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是真正的“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為了確保“建得成”更“用得好”,市地震局還組織編印了《廈門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指南》,免費向市民發放;經常指導應急避難場所的管理單位,組織附近居民開展應急演練,熟悉應急避難場所的疏散路線、功能分區;開發相關軟件系統,生動、形象、直觀地引導居民使用應急避難場所。
《廈門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指南》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全面介紹了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分布、周邊社區、居民疏散路線等內容。市民一旦遇到破壞性地震,可以根據《指南》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避難場所。《指南》分為三個部分。《指南》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介紹。它用平面示意圖和文字說明等形式,介紹了每一個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基本情況——包括所處的位置、面積、周邊的社區、周邊的醫療機構和大型超市商場等信息。每張示意圖上,還用帶箭頭的紅線標注出附近社區居民抵達避難場所的最近路線。
市地震局目前還正在開發相關軟件系統,生動、形象、直觀地引導居民使用應急避難場所。市地震局負責人介紹,未來,市民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系統,輕松掌握有關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相關信息。“只要點擊自己居住的小區,就會出現一個卡通人物通過電子地圖指引你前往應急避難場所。”卡通人物會為使用者規劃出抵達最近的應急避難場所的路線,一路上,它還會提醒相關注意事項,介紹相關應急避險知識。進入應急避難場所后,卡通人物還會像小主人一樣,介紹內部的功能分區,讓使用者迅速熟悉應急避難場所。
抽排水裝備。
怎么提高市民防震意識?
近年來,市地震局不斷創新形式和內容,利用科技手段,借助新載體,將防震減災知識細化為不同的元素符號,延伸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從而加強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努力提高全民防震減災科學意識,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建設科普教育基地
科普教育基地是防震減災宣傳穩固而長久的重要陣地。廈門的地震科普教育基地是首批國家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還是福建省先進科普教育基地、廈門市首屆十大優秀科普教育基地、廈門市首批關心下一代科普教育基地。基地展品內容、數量為福建省最多,年接待5萬人次。基地共有一個宣傳展室、一個講座廳和已建臺網觀測室。內部設有模擬地震來臨時體驗震感的“震動臺”、直觀表現地震及其破壞的“地震演示沙盤”、“地震縱橫波演示器”、“候風地動儀模型”、“震動與距離關系演示模型”等項目。
打造地震科普示范校
海滄東孚學校內,可以感受到濃濃的防震減災科普氛圍。學校的地震科普展覽廳擁有廈門市地震監測手段分布模型臺、震動和距離演示儀、震動和加固演示儀、震動記錄儀等一系列設施設備。學生在這里可以更直觀地找到“地震是怎么發生的”和“發生地震后怎么辦”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學校還和市地震局共同編制了《防震減災校本課程》,系統地介紹防震減災知識。像東孚學校這樣的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廈門已經建成了11所。
研制地震預警演示裝置
市地震局研制開發了一套“地震預警演示裝置”,能非常直觀形象地將地震預警的原理呈現在人們面前,還能夠把應急避險演練有機結合進去,讓人們掌握避震技巧。該裝置為全國首例,是防震減災進校園、進社區又一個實用、有效的宣傳工具。
建設防震減災示范社區
湖邊水庫旁的萬科湖心島四期小區樓盤,在施工過程中,加入了鋼結構的“消能鍵”。消能鍵是類似立方體的軟鋼組織,通過其局部變形來耗散由地震輸入建筑結構中的能量,讓地震中的高樓減小搖晃幅度,降低大樓結構在地震中被破壞的概率。廈門2001年以后的新建住宅抗震設防烈度均達到了7.5度。而如果引入類似消能鍵這樣的減隔震技術的話,住宅樓的抗震設防烈度等級可以提升到8度甚至更高。
萬科湖心島四期小區是廈門著手打造的首個防震減災示范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