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誤讀 源自閩南話發音 舉例:“埭、地”閩南話讀音接近,常被誤讀為“dì” 有些地名則屬于市民念錯,比如將“埭”的“dài”音讀作“dì”、將檳榔的“檳”“bīng”讀作“bīn”,筼筜的“筼”“yún”讀作“yuán”。大嶝、小嶝的“嶝”正確讀音是“dèng”,是四聲,但許多人讀作一聲“dēng”。 “埭”在廈門地名較常用,如后江埭、后埭溪路、埭遼路、埭遼水庫等,時常聽到人們將“埭”(標準發音dài)讀作“dì”。據查,“埭”沒有發“dì”音的記載。 廈門民俗專家范壽春說,“埭”字念錯,有些是因為誤解而念錯,有些則是因為“棣”字與“埭”字在閩南話中的發音相同導致的。還有人說,“埭、地”在閩南話里的發音都與dài音相近,“地”讀音為“dì”, “埭” 可能受牽連,也被錯念為“dì”音。 有些用字 關系風土人情 舉例:“內厝澳”“頂澳仔”在海邊,因此用“澳”字 “檳”在廈門地名中有檳榔路、檳榔東里、檳榔西里等。“檳”為多音字,一音發“bīng”,另一音發“bīn”。在“檳榔”一詞中的標準讀音應為bīng,不是bīn。檳榔(bīng láng)為常綠喬木,果實可食。老廈門說,廈門早時一條名為“栳葉街”的地方曾專賣可食栳葉和檳榔,這種吃栳葉和檳榔的習俗已于八十多年前絕跡。 范壽春說,還有一個嚴重的錯誤即“內厝澳”和“頂澳仔”,有些路牌都寫成了“內厝沃”和“頂沃仔”,“其實應該是澳門的‘澳’字。”范壽春說,不少人認為這是漢字簡化造成的,事實并非如此,“也是因為這兩個字在閩南話的發音中是相同的。”但是,在文字的意義上卻有著天壤之別,“沃,指一方水土肥沃。澳,則指海灣,船可以在這里停靠的意思。內厝澳和頂澳仔都位于海邊,應該用‘澳’字,且讀音為‘ào’。” “仔”字的發音在我市也有著很大的分歧,有人讀“zǐ”,有人讀“zǎi”,如港仔后、豆仔尾都有這兩種讀法,“嚴格來說應該讀‘zǐ’。‘zǎi’的發音是受到廣東的影響,由‘打工仔’而來。”范壽春說,閩南話中“仔”字發音為“ā”,是一個連接詞,如果發音為“zǎi”則有罵人的意思,因此閩南人基本不將這個字讀為“zǎi”。 范壽春說,關于部分廈門地名的發音,有些是從閩南話音譯而來,與諧音、土音有關;有些則與歷史有關,如梧村、石渭頭等,但在歷史考證上還有待研究。 |
相關閱讀:
- [ 02-10]廈門每年1月5日可加蓋生肖臨戳 將本地地名融入
- [ 02-03]地名石成“公廁”隨地大小便 居民叫苦不迭(圖)
- [ 01-07]狀元境典故何來?福州首個公交站牌展示地名典故
- [ 09-05]“鐘”還是“中”地名別“打架”
- [ 08-19]榕七縣區列入全國地名普查范圍 建地名普查檔案
- [ 08-19]福建省啟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
- [ 06-06]福建下月開始禁用人名作地名 “洋”名也不能用
- [ 06-05]福建出臺新規:7月起擅自設置地名標志最高罰2萬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