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地名這么念】
●“后江埭”的“埭”念“dài”
●前埔等帶“埔”地名念“pǔ”
●檳榔的“檳”念“bīng”
●筼筜的“筼”念“yún”
●大嶝、小嶝的“嶝”念“dèng”
●港仔后、豆仔尾的“仔”念“zǐ”
●“內厝澳”和“頂澳仔”的澳字“ào”,不能寫成“內厝沃”和“頂沃仔”
廈門日報訊(記者 蔡鎮金 陳莼)一趟連城冠豸山旅游,讓市民許先生困惑不已:這“豸”字到底是念“zhài”還是“zhì”?很多人念“zhài”,但字典只有“zhì”音,到底聽誰的?
其實,不只冠豸山的“豸”有不同念法,不少市民對廈門的一些地名也犯起糊涂——“后江埭”的“埭”字到底是念“dài”還是“dì”、檳榔的“檳”是念“bīng”還是“bīn”,筼筜的“筼”是“yún”還是“yuán”?今天,本報邀請民俗專家,為大家解讀一些難懂難讀的地名,讓您以后不再讀錯、寫錯地名。
有些讀音
屬于尊重習慣
舉例:冠豸山的“豸”念“zhài”,
前埔的“埔”念“pǔ”
連城冠豸山的“豸”字在當地一直讀作“zhài”,是古代傳說中一種篤忠執著、公正誠信、明辨是非的神獸。在現行的字詞典中,“豸”只注音為“zhì”,注釋為“沒有腳的蟲子”,這一讀音違背了歷史傳承性和群眾習慣。通過考證、研究,最后,國家有關部門同意把冠豸山“豸”字的讀音定為“zhài”。
記者了解到,類似龍巖冠豸山的“豸”,在規范的讀音外,國家再另外“定音”的情況,較為少見。
不過,在廈門有的地名,也有出于尊重大多數人習慣,不念慣用讀音的。在廈門帶“埔”字的地名很多,如廈門港的大埔頭、中埔頭、小埔頭,以及五顯鎮店仔村上埔社等。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專家說,“埔”為多音字,除讀“pǔ”,另一個讀音是“bù”,主要用于地名,多數帶“埔”地名應該讀bù,但有些如前埔等帶“埔”地名知名度較高,大多數人習慣讀“pǔ”,應尊重習慣。
有些誤讀
源自閩南話發音
舉例:“埭、地”閩南話讀音接近,常被誤讀為“dì”
有些地名則屬于市民念錯,比如將“埭”的“dài”音讀作“dì”、將檳榔的“檳”“bīng”讀作“bīn”,筼筜的“筼”“yún”讀作“yuán”。大嶝、小嶝的“嶝”正確讀音是“dèng”,是四聲,但許多人讀作一聲“dēng”。
“埭”在廈門地名較常用,如后江埭、后埭溪路、埭遼路、埭遼水庫等,時常聽到人們將“埭”(標準發音dài)讀作“dì”。據查,“埭”沒有發“dì”音的記載。
廈門民俗專家范壽春說,“埭”字念錯,有些是因為誤解而念錯,有些則是因為“棣”字與“埭”字在閩南話中的發音相同導致的。還有人說,“埭、地”在閩南話里的發音都與dài音相近,“地”讀音為“dì”, “埭” 可能受牽連,也被錯念為“dì”音。
有些用字
關系風土人情
舉例:“內厝澳”“頂澳仔”在海邊,因此用“澳”字
“檳”在廈門地名中有檳榔路、檳榔東里、檳榔西里等。“檳”為多音字,一音發“bīng”,另一音發“bīn”。在“檳榔”一詞中的標準讀音應為bīng,不是bīn。檳榔(bīng láng)為常綠喬木,果實可食。老廈門說,廈門早時一條名為“栳葉街”的地方曾專賣可食栳葉和檳榔,這種吃栳葉和檳榔的習俗已于八十多年前絕跡。
范壽春說,還有一個嚴重的錯誤即“內厝澳”和“頂澳仔”,有些路牌都寫成了“內厝沃”和“頂沃仔”,“其實應該是澳門的‘澳’字。”范壽春說,不少人認為這是漢字簡化造成的,事實并非如此,“也是因為這兩個字在閩南話的發音中是相同的。”但是,在文字的意義上卻有著天壤之別,“沃,指一方水土肥沃。澳,則指海灣,船可以在這里停靠的意思。內厝澳和頂澳仔都位于海邊,應該用‘澳’字,且讀音為‘ào’。”
“仔”字的發音在我市也有著很大的分歧,有人讀“zǐ”,有人讀“zǎi”,如港仔后、豆仔尾都有這兩種讀法,“嚴格來說應該讀‘zǐ’。‘zǎi’的發音是受到廣東的影響,由‘打工仔’而來。”范壽春說,閩南話中“仔”字發音為“ā”,是一個連接詞,如果發音為“zǎi”則有罵人的意思,因此閩南人基本不將這個字讀為“zǎi”。
范壽春說,關于部分廈門地名的發音,有些是從閩南話音譯而來,與諧音、土音有關;有些則與歷史有關,如梧村、石渭頭等,但在歷史考證上還有待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