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救治前的楊曉東
東南網5月29日廈門訊(本網記者 陳薪宇)如何從十七年前蜷縮的恢復為正常人的挺立?如何挺過五次艱難的大手術,將脊椎矯正了140度?作為兩岸慈善機構聯手救助到臺灣接受手術治療的第一人,廈門人楊曉東是海峽兩岸協作救助的典型案例,在他接受救治前后發生了許多動人故事。
患小兒麻痹輟學
身體嚴重畸形
據了解,33歲的楊曉東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病人,他自幼患小兒麻痹癥,走路不便,因為受同學取笑,從此封閉心靈。13歲時,楊曉東就輟學蝸居家中,不再與外人接近。他經常埋頭抱膝蜷在床上,導致身體嚴重畸形成為“u”形,無法站立行走。
曾經,楊曉東拒絕任何幫助,也不愿意走出家門。他的困難,引起了廈門市慈善總會和臺灣慈濟基金會廈門義工的關注。兩岸兩家慈善機構決定聯手對他展開救助。花蓮慈濟醫院有過類似病例的成功經驗,在對曉東的病情進行評估后,同意他赴臺接受救治。2013年5月23日,楊曉東戴著墨鏡坐在輪椅上,在廈門方面與慈濟志工跨海接力下,飛往臺灣接受治療。
身體扭曲超過200度
平躺成最大心愿
由于強直性脊椎炎,楊曉東的身體彎曲超過200度,頭腳接近重合,連拍片都很難,兩次送到臺灣的X光片,因為都出現重影而無法準確估計病情。
“如果我兩邊(髖關節)都開刀,就可以平躺在床上了嗎?”平時沉默寡言,墨鏡、帽子不離身的楊曉東,見到臺灣慈濟醫療團隊時,一直重復問著同樣的問題。普通人每天都可以做的平躺動作,在楊曉東看來,卻是夢寐以求。
為幫楊曉東達成平躺的心愿,花蓮慈濟醫院整合骨科、麻醉科、復健科、影像醫學部、護理部等,協助楊曉東完成了在廈門無法完成的核磁共振攝影、電腦斷層檢查。
CT機的檢測結果令人震驚,楊曉東的“變形”程度極為嚴重,僅髖關節就有近百度的彎曲,加上脊椎部分的130度,身體扭曲竟超過200度,所需矯正量達到全國之最。經過醫療團隊的評估,治療部位共包括髖關節和腰椎兩個部分,一共需要進行5次手術。??
手工成功后,楊曉東與醫護人員合影
五次手術終于“抬頭挺胸”
身高從1米“長”到1.5米
楊曉東的第一次手術于2013年5月28日展開,花蓮慈濟醫院院長陳英和的目標是讓曉東的右腿得以正常舒展,不再蜷縮。然而手術還未開始,這幅扭曲的身體就讓準備進行麻醉的醫生感到棘手不已。
為了防止全身麻醉時,楊曉東氣管內的插管影響正常的呼吸功能,醫療團隊特地觀察了他平日里最自然的睡眠姿態,并根據其頭部的活動程度,確定了插管的適當擺放位置。
上午八點半,手術正式啟動。盡管已經有所準備,實際操刀時,楊曉東的身體扭曲程度,還是深深地震驚了在場的每一位醫生。由于楊曉東的髖部發生嚴重病變,醫生根本無法分辨髂骨與股骨的交界點,這讓手術的復雜程度大幅度升高。在無數次的精確測量和模擬操作之后,陳院長終于確定了最為恰當的切割位置。
四個小時過去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整形美容”終于初步落下了帷幕。楊曉東的右腿已經能夠正常擺動,接下來的左髖關節手術將定在四周后進行。
在四次手術后,楊曉東在8月13日迎來了第五次手術。陳院長說,從曉東的檢查報告可以看出,因為嚴重僵直性脊椎炎,導致曉東的脊髓神經與周圍的組織都已彎曲,所以在切骨板、動骨塊時,神經元素會縮短,會對神經組織造成無法避免的擠壓,所以越到手術末段,風險也就越高,因此手術過程中,神經傳導訊號的監測就是很重要的關鍵。而麻醉部主任陳宗鷹所帶領的團隊,透過體感覺神經監測器,全程監測神經傳導訊號,成為整臺手術的“守門員”。
預料中的危險不約而至。手術開始不久,曉東腳部傳來的神經信號出現了異常。本就嚴重自閉的楊曉東,如果因為神經損傷出現癱瘓之類的結果,很可能會更加自暴自棄。無論從身體和心理上,癱瘓,都是曉東不能承受之痛。醫療團隊的壓力陡然增大。麻醉團隊數次在危急關頭及時提醒,讓行走在鋼絲邊緣的陳英和院長如同系上了維系平衡的安全帶,游刃有余的調整動作步驟,將神經損傷的危險扼殺在搖籃里。
十一點二十八分,在進入手術室兩個小時后,楊曉東第三次的脊椎矯正手術終于有驚無險的抵達終點。經過五次手術,楊曉東的身體外貌,已經從5個月前的扭曲變成直立,身高也從1米拉直增長至近1.5米。
兩岸愛心接力演繹生命奇跡
楊曉東不只身體狀況得到改善,精神面貌也有很大的改觀,一改過去十多年來回避人群的習慣,經常走出病房。在臺灣慈濟諸多擅長疏導心理痛苦的志工幫助下,楊曉東也從初期術后的康復苦悶中走出來,以寫日記的形式,樂觀記錄自己的康復心得。楊曉東說,等他好了以后,要用自己的切身心得,去幫助更多人走出痛苦。
如今,楊曉東已經能夠在助步器的幫助下“抬頭挺胸”走路。 楊曉東術后第一次站直身體,豎起大拇指比“贊”的畫面,感動了現場所有人,也瞬間定格成為了兩岸愛心接力演繹生命奇跡的永恒感動。
據悉,《生命通道》作為東南衛視首創并重磅推出的大型原創醫療紀實生命劇,將于5月31日晚21:15分播出楊曉東的故事,用講故事的方法生動還原他險象環生、驚心動魄的五次手術和康復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