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攝影愛好者“太陽寶寶”在演武大橋附近水面拍到一群白海豚。
在廈門,白鷺與城市和諧共處。(記者 王協云攝) >>編者按 由省市海洋部門主辦、本報參與協辦的“2015 年福建海洋生態·漁業資源保護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目前正在緊張籌備之中。活動消息刊發以來,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不少讀者和企業紛紛報名參加此次活動。 然而當前,對于增殖放流,很多人僅限于“將魚苗投入海中”的認識,實際上這其中有諸多講究,而且這項活動對于福建的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生物食物鏈完整性等有重要意義。 從本期報道開始,本報將帶著讀者關心的問題,介紹省市海洋生態保護的現狀。同時您還可以了解到目前廈門海域經濟類海洋生物的品種、分布、價格等實用信息。 廈門日報訊(本組文/記者 張珺 林雯)15年前,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中華白海豚、文昌魚和白鷺這三個珍稀物種牢牢地貼上了“廈門保護”的印記。15年之后,廈門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數量近100頭,處處可見白鷺飛,這些都與海洋生態保護、增殖放流密不可分。 珍稀物種保護 廈門成效顯著 2008年以來,廈門投入一千多萬元,建設廈門海域執法監控系統,對白海豚和文昌魚保護區,專門設立監控點,對保護區實行全方位動態監控。同年,經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廈門在廈門東部海域的五緣灣外側白海豚主要活動區域,設定10平方公里為常年禁漁區,禁止捕撈,保障白海豚食物魚類的資源。 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辛建軍處長表示,對于中華白海豚、文昌魚和白鷺的保護,廈門可謂不遺余力,從法規制度到硬件建設,長期的投入之后已見成效。據觀測記錄,廈門海域現有近100頭的中華白海豚。而且近年來,中華白海豚成群結隊暢游的動人景象增多,保持了種群的穩定。近年的監測數據顯示,文昌魚平均棲息密度達到91尾每平方米。2013年-2014年,保護區連續兩年獲得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考核評比第一名。 海域生態修復 為珍稀物種安家 除了天然的條件外,如何讓這些珍稀物種能在廈門海域“安家”?專家們提出了海域整治與生態修復的意見并很快付諸實施。辛建軍表示,“十二五”以來,廈門先后對東、西海域和重點灣區、主要入海江河等實施綜合整治,開展海域清淤、灘涂紅樹林種植、濕地公園建設、物種增殖放流等生態修復建設,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大大提升了中華白海豚等珍稀海洋物種的生存環境質量。 幾年來,全市投入8億多元,先后對杏林灣、五緣灣、馬鑾灣、海滄灣、東坑灣等重點灣區進行治污、生態修復等綜合整治。 堅持增殖放流 能維系海洋生態鏈 在珍稀物種的保護中,增殖放流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據介紹,針對廈門海域的生物資源衰退的狀況,廈門海洋部門實施海洋生物人工放流,每年開展資源類魚蝦苗種和人工繁育文昌魚、中國鱟等珍稀海洋物種的放流活動。近五年來,投放海洋生物種苗46批次,真鯛、鱔鯛、對蝦、中國鱟、文昌魚等種苗10億多尾,其中,文昌魚苗65萬尾、二齡中國鱟13.7萬尾,有效地恢復海洋生態鏈和維護生物多樣性。 |
相關閱讀:
- [ 04-10]國乒隊倡導保護中華白海豚 劉國梁成“護豚大使”
- [ 03-25]中華白海豚有望進行人工繁殖 種群數量已有所增加
- [ 01-07]年輕白海豚亮相廈金海域 在白哈礁附近結伴玩耍
- [ 09-30]首個白海豚文化廣場開放 有望成為海洋公園一部分
- [ 05-14]廈門:白海豚結伴現身白城 成群嬉鬧躍出海面
- [ 08-04]嵩嶼海域發現白海豚尸體 中華白海豚又少了一只
- [ 08-01]廈獲準人工繁育白海豚 是全國唯一的"白海豚之城"
- [ 06-07]白海豚受傷擱淺引廈門全城關注 24小時看護仍不治身亡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