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疑】 放流長遠意義在哪? 為海洋生物“傳宗接代” 省海洋與漁業廳相關專家表示,水域污染、過度捕撈和各類工程建設,這三大行為直接影響到海洋生態,增殖放流則有助于增加天然水生生物的資源量、改善生物群落結構、修復水域生態環境。海洋生物本身有緊密的食物鏈,小魚蝦的放流對于維護海洋生態鏈平衡意義重大;同時,一些經濟類生物和瀕危物種的放流,對于漁業產業的發展也十分重要。而這項工作需要長期做,這樣才能對海洋生態保護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因而“十二五”以來,我省已經連續多年開展了增殖放流活動。在廈門海域進行增殖放流,所達到的目的不僅局限于短時間內增加水生生物數量,從長遠意義來看,海洋漁業部門更希望通過這種人工手段來提高海洋生物成功“傳宗接代”的概率。 放流品種有何講究? 生長周期短的放得多 十幾年來,廈門不斷通過增殖放流和伏季休漁等手段努力修復海洋漁業資源。海洋漁業部門最近的一次監測結果顯示,2014年,廈門海域生物群落結構和生物多樣性狀況暫時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其中,最能反映海域魚類資源現狀的一個指標——魚卵、仔稚魚則呈現不同發展趨勢。本次監測共鑒定記錄魚卵、仔稚魚6科10種,魚卵平均密度2.94粒/立方米,與2013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而仔稚魚平均密度為7.99尾/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有所上升。海洋漁業部門在放流時也更偏向能達到“立竿見影”效果的品種,如放流數量最多的長毛對蝦,一般半年左右就能長成。而像中國鱟這樣的“活化石”,由于生長周期長達十余年,放流效果還有待驗證,一般放流數量則會少一些。 【小貼士】 名貴魚類真鯛 是放流“常客”
真鯛,又稱加吉魚、紅鯛,屬于近海暖溫性小型珊瑚礁魚類,是廈門海域放流名單上的常客。閩南近海一直是真鯛產地,歷史上廈門同安海域就是真鯛的產卵場,真鯛漁期一般為10至12月,11月產量達到頂峰。作為中國的名貴魚類,近年來由于資源衰減產量下降,野生真鯛價格居高不下,福建是知名的真鯛出口口岸。有趣的是,80后集體的回憶——動畫片《中華小當家》中就有一道名為“真鯛大陸圖”的名菜,但是,現實生活中,不少閩南本地年輕人卻難以將動畫片中的真鯛和現實里的加吉魚聯系起來。 |
相關閱讀:
- [ 04-10]國乒隊倡導保護中華白海豚 劉國梁成“護豚大使”
- [ 03-25]中華白海豚有望進行人工繁殖 種群數量已有所增加
- [ 01-07]年輕白海豚亮相廈金海域 在白哈礁附近結伴玩耍
- [ 09-30]首個白海豚文化廣場開放 有望成為海洋公園一部分
- [ 05-14]廈門:白海豚結伴現身白城 成群嬉鬧躍出海面
- [ 08-04]嵩嶼海域發現白海豚尸體 中華白海豚又少了一只
- [ 08-01]廈獲準人工繁育白海豚 是全國唯一的"白海豚之城"
- [ 06-07]白海豚受傷擱淺引廈門全城關注 24小時看護仍不治身亡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