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生提供的兩張“救國公債”。記者 陳璐 翻拍
?海西晨報訊(記者 陳璐)抗戰時期的“救國公債”,您見過嗎?市民林先生家中,就珍藏著兩張“救國公債”,那是林先生的外公1937年從菲律賓歸國時購買的,距今已有近78年歷史。
“簽證官”購買“救國公債”
林先生祖籍泉州,祖上幾代人都是華僑。家中的兩張“救國公債”是林先生的外公留下的。
林先生的外公呂雪華,是泉州南安樸里鄉人,自幼隨林先生的外曾祖父生活在菲律賓馬尼拉。成年后,呂雪華回鄉娶妻生子,往返于馬尼拉、南安兩地。“聽上一輩人說,在馬尼拉,外公專門幫華人辦理簽證業務,類似于現在的簽證官。”林先生告訴記者。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呂雪華返鄉,購買了當時國民政府發行的“救國公債”。
“我外公上世紀40年代初就過世了,這些‘救國公債’就作為遺物傳給了我的舅舅。前幾年,舅舅過世,我們回老家整理他的物品,發現了這兩張保存完好的‘救國公債’,于是珍藏起來。”林先生是晨報的老讀者,上周看到晨報征集市民身邊的抗戰相關物品故事,便撥打晨報熱線,“雖然這些債券已無法兌換,但它們仍是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抵抗外侮歷史的珍貴物證”。
林先生向記者展示了兩張面值分別為“十元”、“五十元”的“救國公債”,每張公債分別有33枚息票,每枚息票均標注序號及還本付息的年月、應得的利息。林先生所持的“十元”“救國公債”已有一枚息票被剪下兌換,其余部分均存留完整。
記者注意到,兩份“救國公債”背面印有英文說明,格式內容與正面的中文對應,并且蓋有“國民政府財政部發行公債之章”的鋼印。從“救國公債”上可得知,國民政府于1937年9月1日發行“救國公債”國幣“五萬萬元”,其上還印有當時的財政部長孔祥熙、次長鄒琳、次長徐湛的簽名和印鑒。
見證抵抗外侮歷史
林先生持有的這兩張“救國公債”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發行的?記者查閱了相關資料得知,在“七七”盧溝橋事變后,因戰爭造成了商業蕭條,但前線軍費緊缺,而國民政府的財政赤字高達15億元。
為了解決財政困難,1937年8月17日,國民政府電告全國擬發行公債。宋子文將該公債的定性表述為“純為供給政府一般經費,與其他公債性質類似,皆在予各人以報國之機會共同建立強固國家之基礎,抵抗侵略,免受敵襲犯”。1937年8月24日,上海成立了救國公債勸募總會,會長一職由宋子文擔任,副會長為陳立夫。國民黨國防最高委員會于1937年8月30日制定《總動員計劃大綱》,“發行救國公債,獎勵國內人民及海外僑胞盡力購買,指充軍費”。財政部呈奉國民政府核準,于民國26年9月1日開始公開發行“救國公債”。
“救國公債”面值分為“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一千元”、“一萬元”6種,票面均為彩色印制,花邊顏色分別為淺藍、青藍、赭色、淺綠、淺紅。公債年息為400,從1938年起開始付息,年息四厘,從1941年開始還本,償還期限為3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