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1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靖東 燕子/文 常海軍/圖)昨天上午,來廈門參與第三屆兩岸公益論壇的百名兩岸嘉賓來到海滄參訪。一個上午的時間里,他們先后走訪了海滄區社會福利中心和海虹社區居民大學等地。嘉賓們看望了生活在社福中心的兩岸老人,也在社區大學認識到了居民大學這個兩岸建設新家園的紐帶。最重要的是,無論是社區大學還是社福中心,生活在這里的居民臉上都洋溢著安定、幸福的神采,這也正是“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生動成果。 走遍大江南北 臺灣老人安居海滄 海滄區社會福利中心是昨天兩岸嘉賓參訪的第一站。在社福中心六樓的走廊上,一面中英雙語的錦旗引起了參訪嘉賓們的注意。只見旗上寫著“這是一個很好很溫馨的老人之家”,原來有一位年近九旬的臺灣老人黃明珠就住在這里。據工作人員介紹,老人的子女生活在國外,為了安置好身體欠佳的老母親,曾經走遍大江南北,都沒找到一處滿意的養老機構。不過,8個月前來到海滄區社會福利中心后,黃明珠老人就再也沒離開過這里了。 在參訪過程中,兩岸嘉賓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海滄社福中心的快樂氣氛。其實,這里采取的是與眾不同的“公建民營”運營方式。引入社會力量和管理資源之后,海滄社福中心的管理水平和社會效益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這種運營模式,也讓兩岸公益論壇的嘉賓們相當感興趣。一位嘉賓表示,自己日前在論壇上提出的“社會企業”概念,很多聽眾都覺得不太好懂,其實來海滄社福中心參訪就能明白:“這就是社會企業!” 讓社區“變熟” 居民大學成兩岸紐帶 昨天參訪的第二站,兩岸嘉賓來到了位于海虹社區的社區居民大學。正是上午時分,一間屋子里傳出了婉轉的唱腔。原來,這里是社區居民大學的戲曲社,社員們正在排練呢!其實,這正是讓海虹社區從“生人社區”變成“熟人社區”的關鍵環節。雖然是第一次到海虹社區參觀,但不少臺灣嘉賓表示這種場景其實很熟悉,“我發現兩岸社區大學真的蠻類似的!” 據社區居民大學校長介紹,海虹社區的下沉式廣場原本閑置許久,直到去年才打造為集“休閑娛樂、學習提升、精神營造、自我服務”于一體的社區居民大學。通過多樣化、多形式、多層次的教育模式,臺胞義工教師積極投身海虹居民大學教學,幸福的新家園,就這樣在居民大學的平臺上悄然成形了。 懂得逛廟會才能品出兩岸鄉愁 今年的兩岸特色廟會深挖文化內涵,一個粽子、一碗魚羹,都藏著舌尖上的鄉愁。昨天中午,天空飄起了小雨,悶熱的感覺頓時散盡,兩岸公益論壇的嘉賓們剛好到兩岸特色廟會參訪。聽取了廟會主辦方的介紹之后,嘉賓們對廟會現場的布置贊嘆有加。有臺灣嘉賓告訴導報記者,廟會是臺灣早期庶民生活的重要活動,大家對夜市小吃的偏愛,也都源自于這種充滿故鄉味道的記憶。事實上,確實只有理解了臺灣夜市、廟會的人文內涵,才能品出兩岸特色廟會上那一味淺淡卻雋永的兩岸鄉愁。 |
相關閱讀:
- [ 01-17]公建民營醫養結合 福建探索社會福利中心發展新路徑
- [ 10-24]“養老院問題”引福清政府重視 社會福利中心將加快籌建
- [ 10-19]廈門首啟臨時價格補貼機制 低收入群體可領補貼
- [ 09-12]三明市探索建立多項老年社會福利制度
- [ 08-06]住空調房吃消暑食品 福州福利院老人們安然度夏
- [ 05-09]社會福利中心一期8月完工 規劃床位300張(圖)
- [ 02-10]廈門市社會福利院 年夜飯有“家”的味道
- [ 01-25]福建今年建10個縣級社會福利中心 150個鄉鎮敬老院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