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端午習俗你知道多少? 除了吃粽子、賽龍舟外,閩南還有什么獨特的端午習俗?昨日,本報特邀福建省旅游學會執行會長彭一萬為您解答。 廈門:水上“抓鴨子” 彭一萬告訴記者,除了賽龍舟外,廈門還有民間傳統競技活動“抓鴨子”。競技場設在水面上,參加者要走過一根涂滿滑油的圓木柱,然后打開一只盛鴨子的木箱,再跳進水里去抓掉下去的鴨子。 泉州: “煎堆補天” 端午節泉州有一種特色食物———“煎堆”。據《泉州府志·風俗》記載,“煎堆”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內煎之”,味道香美,很受人們喜愛。 泉州有“煎堆可以補天”的說法。彭一萬說,端午節前夕,正是泉州一年的梅雨季節,雨下個不停,人們都說是天空“漏了”所致。于是,人們仿效女媧氏煉石補天,便有了“煎堆補天”。 龍巖:掛“四腳狗” 龍巖過端午時,大人要給小孩做“四腳狗”。“‘四腳狗’和其他地方掛香囊的風俗是一樣的,只是所掛的東西不一樣。”彭一萬解釋道,“所謂‘四腳狗’其實就是布老虎,母親要給兒女做‘四腳狗’,掛在脖子上,以祈求平安、發財。” 漳州:走“貢王” 漳州在端午節也有其自成特色的習俗。漳州市詔安縣數百年來端午節走“貢王”的民俗,是全國獨一無二的。 彭一萬介紹,每年端午節,詔安當地人分別從兩廟中抬出“開漳圣王”陳元光的部將沈世紀、李伯瑤二將的神像出行,環繞北關游街時,由廟宇燈籠前導,刀斧戈戟羅列雙行,社眾排隊隨后,齊唱原名龍船鼓歌的“貢王歌”。 福建有31位“端午”1位“屈原” 晨報訊(記者蔡櫻柳)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是一段古老歷史的傳承和延續,今天的端午節也不例外。昨日,記者從“福建治安便民”微信公眾號查詢到,福建戶籍人口中,共有31人名叫“端午”,而叫“屈原”的只有1人,但廈門沒有人叫這兩個名字。 吃粽子、劃龍舟的端午節,讓很多人都會想起愛國詩人屈原。提到屈原,也許不少人會認為他就是姓“屈”名“原”。其實不然,記者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實際上屈原本姓“羋”(mǐ,上聲),“屈”為氏,名“平”,字“原”。 《史記·屈原列傳》開宗明義:“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說明屈原是與楚王為同姓的王室貴族。楚王為羋姓熊氏,而屈原則同姓不同氏,為羋姓屈氏。由于先秦時期姓氏還是分開的,而且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稱他為屈原或屈平。 |
相關閱讀:
- [ 06-20]端午小長假期間福州涼快有陣雨 最高溫在28℃
- [ 06-19]呂嶺社區:居民同樂迎端午 增強社區鄰里情
- [ 06-19]福州馬尾法院開展“粽香端午”送愛心活動
- [ 06-19]福建寧德:黨員干部發“卡”過端午
- [ 06-19]端午節景區周邊易擁堵 下午起主干道交通壓力大增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