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去年多10天,但并不意味著會比去年熱
■今年是“厄爾尼諾年”,較易出現極端天氣
連日來,廈門持續晴熱高溫天氣。圖為昨日傍晚人頭攢動的廈大白城海灘。 (本報記者 姚凡 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袁舒琪 見習記者 林路然)“夏至三庚數頭伏”,剛剛告別的六月熱浪洶涌,溫度居高不下,不過進入新的一月,可不代表酷暑結束,相反,它預告著廈門將迎來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三伏。
有意思的是,今年的三伏天有些特別,專家指出,今年的三伏天比往年整整多出十天,長達40天。
特殊
“中伏”多出10天
8月12日才交“末伏”
“計算‘三伏’,按照的是中國古代的傳統推算方法。”廈門市氣象局氣象專家金豐軍告訴記者,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而所謂“三伏”,根據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
不過,由于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金豐軍進一步介紹說,“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這是因為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但若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時為10天,有時為20天。
具體到今年三伏天來說,“中伏”就為20天,比往年多出10天——7月13日交“初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共計40天。
釋疑
三伏天長短
和氣溫高低沒關系
三伏天給人的印象就是全年最熱的時間,那么多出10天的“三伏”,是不是預示今年夏天會比往年更熱,或是熱的時間更長呢?
對此,金豐軍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三伏’只是古代節氣的計算方法,并不是氣象上的科學概念。”因此,雖然按照傳統說法,三伏天天氣往往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但具體時間段的氣溫高低,往往是多種氣象因素的共同作用,三伏天比較長與氣溫是否就會更高,幾乎沒有必然聯系,有40天“伏天”的夏季不一定比30天“伏天”的夏季要熱。
不過,金豐軍指出,雖然氣溫高低與三伏天長短完全沒有關系,但考慮到今年是“厄爾尼諾年”,加上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今年夏天的確容易出現極端天氣,比如極端的高溫或是大暴雨,也易導致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澇,市民還是要注意防暑降溫。
本月可能有1至2個臺風影響廈門
本報訊 (記者 殷磊 通訊員小王)今天進入7月,廈門也真正進入了夏季,或者說臺風季(7-9月)。7月是廈門市月平均氣溫最高的月份。多年月平均氣溫 28.0℃,比6月一下子高了2.1℃。熱帶風暴或臺風的嚴重影響和高溫干旱是7月常常出現的氣象災害。根據氣象部門的預測,今年7月廈門的氣溫比常年偏高,降水量略多,月內有1~2個臺風或熱帶風暴影響廈門。
7月廈門進入盛夏,同時也步入臺風季,進入了最容易遭受熱帶風暴或臺風影響的時段。清道光年間的《廈門志》說:“海中之颶,四時皆發,夏、秋為多”,又說“臺無定期,必挾大風雨至。拔木發屋,操舟最忌”。可見臺風對廈門的影響由來已久。氣象專家預測,今年7月影響廈門的臺風或熱帶風暴有1~2個,可能出現在7月上旬末及下旬中期。
“六七無臺,雨水無路來”,每年7月的降水多是由于臺風或者午后對流降水引起的,今年7月廈門的總降雨量與常年同期相比偏多1~2成。
【養生提醒】
宜溫補 勿貪涼
本報特邀權威營養師教您如何避暑調養
傳統的說法,三伏天恰是人陽氣最旺之時,在這段時間內,中醫還有“冬病夏治”的說法。三伏天如何養生調養,飲食起居有何講究?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國家一級營養師許少雄、中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曹紅霞。
適當多吃酸甜食物
“三伏天,飲食可不能太湊合。”曹紅霞說,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吃冷飲、多喝水,濕氣易侵入人體。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濕對脾非常不利,并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比如菠蘿、西瓜等水果。
許少雄則提到,普通市民在三伏天可注意溫補,可適當進食當歸牛肉湯、雞湯等。此外,“冬吃蘿卜夏吃姜”的說法有一定道理,因此在烹飪性涼的鴨湯時要多下姜。不過,對于內熱較盛的人群,就不可進行溫補,反而要清補。他推薦了一道清補菜品“三瓜炒三肝”,即用黃瓜絲瓜及苦瓜與豬肝雞肝鴨肝同炒,既能下火,還能補身。
適當增加運動量
曹紅霞指出,夏季人體的新陳代謝格外旺盛,人體陽氣旺于外,若暑熱過度,最先損害的就是陽氣。因此,在三伏天,人們最需要改變的日常習慣,就是作息時間。曹紅霞說,《黃帝內經》指出:“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其意是指暑天可適當晚睡,早些起床,中午適當安排午休。
此外,許少雄還建議,市民在三伏天可以適當增加運動量,通過多排汗緩解體內暑氣堆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