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每年都吸引了眾多游客
海西晨報訊(記者 李凌 實習生 曾依萍 何舒婷)經過7年的努力,鼓浪嶼終于拿到了“申遺入場券”!
昨日,晨報記者從鼓浪嶼管委會申遺辦獲悉,國家文物局已發出函告,原則同意推薦“鼓浪嶼”作為我國2017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記者了解到,2008年,廈門市正式啟動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2012年,鼓浪嶼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預備名單。今年5月11日,全國文化遺產專家就我國2017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投票表決,鼓浪嶼獲第一名。
我國自1986年參加世界文化遺產申報以來沒有失敗先例。因此,鼓浪嶼申遺成功與否,對廈門市、福建省乃至全國都有重要影響,對推進鼓浪嶼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也有重要意義。但申遺是系統性、整體性很強的工作,不僅涉及鼓浪嶼53個核心遺產要素的修繕保護,也涉及全島環境要素的整治提升。
為此,廈門市委、市政府不斷動員和舉全市之力推進鼓浪嶼申遺工作。今年7月1日,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領導小組成員進行了調整和充實,廈門市委副書記、市長裴金佳擔任組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葉重耕,市委常委、廈門警備區政委蔡建新,副市長國桂榮,副市長倪超,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林銳擔任副組長。
據悉,“中國土司遺產”今年順利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后,中國目前已經擁有48處世界文化遺產,遺產總數僅次于意大利,排名世界第二。
鏈接
鼓浪嶼申遺
重要節點
●上世紀50年代,廈門城市規劃就提出了保護鼓浪嶼歷史風貌、發展旅游的思路,并成立相應組織機構。
●2000年出臺《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2009年修訂)。
●2008年,鼓浪嶼啟動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
●2012年,鼓浪嶼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預備名單。
●2015年,國家文物局發出函告,原則同意推薦“鼓浪嶼”作為我國2017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分析
鼓浪嶼申遺進入“終極沖刺”
此前所有進入這一階段的中國文化遺產地均已成功申遺
記者了解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主要有“三道門檻”:“第一道門檻”是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第二道門檻”是獲得代表中國申報世遺的資格;“第三道門檻”是獲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認可,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經過7年的馬拉松式“申遺長跑”,如今鼓浪嶼終于跨過第二道門檻,向申遺的最后一關進行“終極沖刺”,這是頗為艱難而重要的一步。從中國的歷史紀錄看,所有邁過“第二道門檻”的中國文化遺產地,都申遺成功了。
申遺有什么好處?
它是鼓浪嶼的“護身符”
很多人會問,申遺有什么好處?在很多地區,申遺帶來最直接的效果是知名度提升和旅游業發展。而對于名聲在外的鼓浪嶼來說,申遺的目的更多的在于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鼓浪嶼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停留在“著名的旅游風景名勝”層面,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人文價值若隱若現,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釋放和善用,也沒能形成強有力的保護體系,而申遺則是匯聚各方力量重塑鼓浪嶼的必要手段。申遺不是目的,保護才是根本,申遺是鼓浪嶼的“護身符”。這一點是鼓浪嶼申遺有關部門一再強調的。
鼓浪嶼近年來的整治提升工作也在不斷推進,這無疑是申遺工作的有效助力。
還有哪些路要走?
申遺還要經歷三大步驟
鼓浪嶼申遺還需要經歷哪些步驟:
(1)遞交申報材料。
2016年2月1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秘書處收到完整的申報材料以便轉交相關咨詢機構評估的最后期限,申報材料必須在格林尼治時間17點以前到達。如當天為周末,則必須在前一個星期五的17點(格林尼治時間)以前到達。此后,世界遺產中心負責審核締約國提交的申報材料是否完整,并轉交相關專業咨詢機構進行評估。
申遺正式文本內容包括文字、圖紙、幻燈、照片、錄像或光盤等,其具體要求極為嚴格,要有遺產的準確名稱、地理位置、法律地位、從屬關系、保護現狀、申報理由、劃定保護區和緩沖區等信息,還要注明各區域內的居民人口,并就保護法規及遺產面臨的威脅等做說明,要有日常管理制度及檢測措施等。
(2)國際機構評估。
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秘書處將文化遺產項目等交給咨詢機構國家古跡遺址理事會進行文本書面評估和現場實地項目參考。專業咨詢機構派專業人員考察提名遺產的保護和管理情況,提交技術報告,并就提名是否具有突出普遍性價值提出意見。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主要對遺產的修復提出咨詢意見。
(3)世界遺產大會。
2017年6月至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大會將審議世界遺產申報項目。
就總體而言,申報一項新的世界遺產至少需要兩年的時間。
延伸
鼓浪嶼申遺有四大優勢
福建省文化廳黨組成員、省文物局原局長、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鄭國珍指出,鼓浪嶼的突出普遍價值是形成了發展于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由多國參與共管、具有突出文化與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在申遺的6大標準中,鼓浪嶼符合其中的4個標準,而這也是鼓浪嶼申遺的四大優勢。
傳統與外來多元文化的融合
鼓浪嶼是在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島嶼中保存下來的,有著與周邊區域截然不同的社會結構、文化形態、整體空間結構、風格多樣的歷史建筑和宅園設計。它展示了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100多年間,以閩南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多元文化,在文化、建筑、園林景觀方面深入的交流和融合。
普遍時代變革的獨特見證
鼓浪嶼全方位展現了一個處于封建社會晚期的傳統村落,向具有全球化初期特點的現代社區發展演變過程的各個歷史階段,特別是進入20世紀后,活躍于當地和東南亞的華僑文化所表現出強大的創造力,使其成為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亞太地區本土文化傳統,受到外來多元文化影響逐步向新社會形態轉變這一普遍時代變革的獨特見證。
保存完好的城市歷史景觀
鼓浪嶼保存完好的城市歷史景觀,體現在整體空間結構和環境、建筑類型、建筑風格形態、裝飾特征方面,使其成為亞太地區乃至世界范圍內,在多元文化共同影響下發展、完善的近代居住型社區的獨特實例。
本土精英影響文化進步
鼓浪嶼本土精英、華僑、臺胞,如林語堂、盧戇章、馬約翰等人,他們不僅是向西方社會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早期嘗試者,其相關作品成就突出地體現了東西多元文化的共同影響。華僑群體還積極參與當地和東南亞的政治、社會活動,對于該區域多元文化交流與融合及近代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