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海洋 生態修復成效卓著 海岸線237公里,大小島嶼31個,海洋生物近2000種……翻開廈門的城市發展史,我們看到的是這座城市因海而生、憑海而興、與海共榮的成長軌跡。 這些年,廈門把海洋的可持續發展擺上極端重要的位置,其中的一項重大舉措,就是始于2008年12月的海洋生態修復的大會戰。廈門西海域和環東海域綜合整治面積達到161平方公里,建設人造沙灘5公里,恢復濕地公園1.5平方公里。 漲潮時分,廈門東海域的水穿越高集海堤已經被打開的長長的“口子”,向西海域涌動。在完成海域清淤的基礎上,廈門先后破除了大嶝海堤、鐘宅海堤,并實現了高集海堤、集杏海堤的開口,廈門海域的生態系統終于解除羈絆,舒展開來。 在筼筜湖,在五緣灣,在杏林灣,在海滄湖,都留下了綜合整治工程的深深印記。這些地方,不僅重現魚蝦嬉戲、白鷺云集的生態景觀,還成為廈門市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這就是廈門的魅力。116個監測站,成為廈門海域的“守護神”。設置在東西海域、同安灣、杏林灣、馬鑾灣等的這些“電子眼”,實時掌握著廈門海洋環境的細微變化。 面海而立,水天一色處波瀾壯闊。在首批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12個市、縣(區),廈門作為唯一的副省級城市,位列其中。而福建省剛剛公布的2014年度海洋環保責任目標完成情況,廈門則以109分的高分領跑全省。 建設海洋生態文明,任重道遠,廈門人使命在前,同心追夢。 全民聯動 環境意識日益提升 熄燈了!每年3月份最后一個周六的廈門,都會因為黑暗而格外美麗。這么多年來,“地球一小時”活動,成了廈門人一次自發參加的生態保護教育課。 廈門人獨特的地方很多——像對待“家里事”一樣對待廈門的環保事業,就是其一。這點,從近來“廈門環保”微信公眾號的“火”,便可見一斑。公眾號設有“微官網”、“互動專區”和“舉報建議”三個功能區,運行以來,大量熱心的廈門人,把他們采集到的環境信息,比如工地揚塵、危廢亂棄、企業排污等,反饋到平臺上,采集量、采集面甚至比之前環保部門自身采集的更大、更廣。 廈門人環境意識的提升,從那一本本精美的《廈門市中小學環境教育知識讀本》可以找到緣由。這些年,我市將生態環境教育納入素質教育,組織開展中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環保活動,全市中小學環境教育普及率90%以上。 尋根溯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精神,就是來自持之以恒的環境教育。廈門將環境教育和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基礎教育、專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全過程,不斷提高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符合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環境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烙在了每一個廈門市民的身上。 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已經拉開宏偉大幕,而“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理念,也在悄無聲息地融入廈門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廈門通過不同形式,調動公眾參與生態市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活公眾創建生態宜居城市和環境友好型社區的動力,培養公眾以建設生態市為己任的責任感,做低碳生活的踐行者,做生態文明的傳播者,做宜居家園的守護者,做文明風尚的創造者,倡導公眾共同締造生態宜居的美麗廈門。 源源不絕的動能,積聚起廈門生態文明持續提升的強大勢能。正是有了全體市民參與的這種聯動,廈門在創建生態市的漫漫征程中才能闖關奪隘,所向披靡。 |
相關閱讀:
- [ 07-30]74噸美國廢紙因環保項目不合格被廈門攔截退運
- [ 07-29]浩沙國際運動健康生態圈 醫+體科學健身項目率先啟動
- [ 07-22]“花果山”的生態美與農業觀光旅游完美“聯姻”
- [ 07-22]烏龍江大橋南側打造生態文明路 全線18.485公里
- [ 07-22]鄭小波獲福建十大法治新聞人物 榕唯一入選代表
- [ 07-16]福建:依生態理念建萬里安全水系
- [ 06-24]富彥斌:倡導建筑原生態 南京正源尚峰尚水傾情開放
- [ 06-11]中國報道 華聲在線 湖南生態元締結戰略聯盟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