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報訊 8月初,廈門迎來了開漁的季節,許多吃貨都吃到了舌尖上的美味。餐桌上的海鮮,其實蘊藏著不為人知的漁市變遷史。晨報記者邀請廈門民俗專家郭坤聰,為您“打撈”從清朝末年至今的漁市演變。 【20世紀30年代前】 魚仔市街(魚仔市路頭) 清末時,在現今演武大橋一帶,自發形成了一個漁民集中的地方。一到打魚歸來的時間,這里總是人頭攢動,帶著濃厚閩南味的吆喝聲。郭坤聰說,這就是廈門早期形成的一個較為集中的漁市———魚仔市路頭。 現在的白城沙灘難覓海鮮,但在那時卻是附近漁民常討小海的地方。老廈門人汪景樹回憶,產卵季節,只要拿著簸箕在海水中一撈,準有小管(魷魚的一種)。隨著1926年前后鷺江道的修建,魚仔市路頭興盛的景象一去不復返。 魚仔巷 如果說魚仔巷,不少市民一定會與魚仔市街混淆。郭坤聰介紹,魚仔巷就位于現在的開禾路口附近,是廈門第八市場的前身。郭坤聰說,魚仔巷慢慢從清末時的小巷子,發展成第八市場。品種也發展成蔬菜、肉類皆有的綜合農貿市場。 1926年前,廈門并沒有自來水,家家戶戶除了吃自家的井水,還會到魚仔巷附近的擔水巷來買水?!昂芏嗳嗽谶@里買魚又打水,也促進了八市的繁榮?!惫ぢ斦f。 現今的八市,早已蛻變為了解廈門漁文化的地標。 【20世紀30年代后】 沙坡尾避風塢漁市 郭坤聰介紹,沙坡尾避風塢漁市形成于20世紀30年代后,并逐漸成為廈港地區廈門人首選的漁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那里的烏鯧魚、白帶魚很有名,全廈門人都知道。”郭坤聰說,相比于別的漁市,沙坡尾漁市毗鄰冷凍廠,許多漁民抓上來的海鮮可以就近冷凍,“海鮮就用西瓜大小的冰塊冷藏,運到其他地方販賣?!?/p>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公社的成立,廈門的漁民有了兩種選擇。第一種是自己打魚自己賣,政府除了收取一定稅收和租金,其他部分多勞多得;另一種就是加入漁撈公社(沙坡尾附近原先有一家),魚打撈上來后不賣,而是統一交公安排。郭坤聰說:“不少家住沙坡尾附近的漁民成為了職工?!?/p> 【2004年前后】 中埔市場 2003年,霞溪市場拆除后,中埔市場接納了首批水產品經營戶。2004年,東渡冰鮮魚市拆遷后,東渡的經營戶被安置在這里。 幾年下來,中埔市場的水產品經營戶達到數百家。如今,水產品批發市場一分為二,大致分成 “冰鮮交易區”和“水產品交易區”。 白天,中埔水產品批發市場內沒什么人,但一到晚上便燈火通明。商販從四面八方匯聚至此,為次日的經營做準備。由此成為了閩南水產品的中轉站,既有近海魚貨,又有進口生鮮。 |
相關閱讀:
- [ 03-17]南?!拌F甲兵”:體紅眼大長得很萌
- [ 08-09]一艘臺灣籍漁船福建平潭水域遇險 船上12名人員全部獲救
- [ 08-08]為避臺風 昨晚漁船已整齊停放在高崎閩臺中心漁港
- [ 08-08]臺風“蘇迪羅”將至 避風港做好“防臺”準備
- [ 08-06]全省漁排上老弱婦幼人員已全部撤離
- [ 08-06]連江蝦皮與福州黃螺等入選“福建十大漁業品牌”
- [ 08-05]3.5萬名漁民出海捕魚 廈漳海產價格有望下降一兩成
- [ 08-05]開漁后廈門水產市場魚鮮品種逐漸增多 價格也大幅下調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