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同胞熱烈慶祝抗戰(zhàn)勝利。
學生上街慶祝抗戰(zhàn)勝利。
抗戰(zhàn)期間金門縣政府遷址大嶝。圖為大嶝金門縣政府舊址。
8月15日,勝利!
“8·15”成為中國乃至亞洲國家和國際社會歷史記憶中的一個特殊符號
廈門日報訊(記者 何無痕 實習生 邢雅妮)1945年8月10日6時,日本政府分別電請瑞典、瑞士,將投降之意轉(zhuǎn)達中、美、英、蘇四國,“日本政府決定無條件投降”的消息通過無線電波迅速傳遍了全世界。
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的《停戰(zhàn)詔書》正式播發(fā),宣布無條件投降——這標志著中蘇美等二戰(zhàn)盟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東方戰(zhàn)場取得對日作戰(zhàn)的最終勝利,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廣大亞洲國家從此擺脫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侵略的魔爪。“8·15”成為亞洲國家乃至國際社會歷史記憶中的一個特殊符號。
廈門,終于迎來勝利的消息,擺脫日軍長達7年3個多月的鐵蹄蹂躪,終于從噩夢中醒來。
記者走訪當年的親歷者和文史專家,并通過當年的報章雜志內(nèi)容,嘗試復述8月15日前后那段時間里,發(fā)生在廈門街頭巷尾的點點滴滴。
那一天,抗戰(zhàn)勝利
廣播頻傳捷報
百姓奔走相告
“人們在街上碰面,常常就這些聽來的消息低聲交談,到后面大家就大膽走上街頭,歡慶抗戰(zhàn)勝利了。”
8月15日這一天的到來,老百姓等了太久,盼了太久。對于福建省文史館員洪卜仁來說,這一天是他記憶中永遠無法抹去的歷史性的一天,當時年僅17歲的他,親眼見證了在這天前后,廈門土地正悄然發(fā)生著的變化,從沉默到熱鬧,從恐慌到欣喜。通過洪卜仁的回憶,歷史鮮活地流動了起來。
洪卜仁回憶,變化其實從7月份就已悄悄開始。當時日軍嚴格控制老百姓家里的收音機,誰家有收音機都要登記。而收音機只能接收廈門以內(nèi)的播音,中波和短波都被封死,為的就是封鎖日本戰(zhàn)敗的消息,但卻還是有不少老百姓鋌而走險收聽來自重慶的廣播電臺,“當時廣播里已有消息說,日本快支撐不下去了”——人們走在街上碰面,常常會就這些聽來的消息駐足低聲交談,還得防著身邊的可疑漢奸或日本人。
廣播的消息,再配上現(xiàn)實的變化,越來越讓人們相信勝利在望——雖然廈門市面上的兩份報紙,即日方辦的《全閩新日報》和汪偽政權(quán)辦的《華南新日報》都沒有報道戰(zhàn)事消息,但每天巡邏的日軍卻只剩下稀稀落落的幾個人。
“我還印象深刻地記得在8月初,廣播里隱約聽見了‘原子彈’的字眼,但具體是什么我也不知曉。”洪卜仁回憶,這個關(guān)鍵的字眼出現(xiàn)后,連街上稀稀落落的幾個日本兵都不見身影。
8月14日晚上,地下抗日義士通過偷聽電臺廣播得知停戰(zhàn)消息,消息雖沒有公開,但百姓間已是奔走相告。直到8月15日,有人暗地里收聽到重慶電臺的廣播,稱日本已經(jīng)宣布投降了,“剛聽到消息,大家還只敢偷偷說,有人高興得不知道該做什么好,到后面大家就大膽走上街頭,歡慶抗戰(zhàn)勝利了。”洪卜仁回憶里的背景氛圍,開始轉(zhuǎn)向。
那一天,上街慶祝
中山路鼓浪嶼
建起慶祝牌樓
鼓浪嶼那座“約八米寬、兩層樓高的牌樓寫有‘普天同慶’、‘四海同歡’,頂端寫著‘四大強國’,夜晚燈火輝煌,吸引百姓駐足觀望。”
那些需要在暗地里偷聽廣播的日子一去不返,被壓抑已久的情緒終于噴薄而出!
曾經(jīng)在日寇的管制下死氣沉沉的街道,一下變得人聲鼎沸,人們紛紛走上街頭。洪卜仁說,從這一天起,喜慶的氛圍幾乎維持了十天。
據(jù)洪卜仁回憶,當時有人自發(fā)地湊錢架設牌樓,張燈結(jié)彩,貼上慶祝抗戰(zhàn)勝利的對聯(lián),街上不時傳來爆竹的響聲。人們在路上相見都會激動地告訴對方“臭日本投降了!”“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笑容,還會互相擺出勝利的手勢。”洪卜仁說。
8月15日那天,洪卜仁搭船從鼓浪嶼到廈門,登上輪渡碼頭后,沒走多遠,就看到中山路廈門商會(今黃則和花生湯店)前的馬路上,有人在準備搭制慶祝抗戰(zhàn)勝利的牌樓。接著,中山路、大同路、開元路等處也都立起了慶祝抗戰(zhàn)勝利的牌樓,一片喜氣洋洋。
回到鼓浪嶼后,在鄰居鄭忠德和盧萬金等人的建議下,洪卜仁也決定加入,搭建一座牌樓慶祝抗戰(zhàn)勝利。
“我們那座牌樓就建在現(xiàn)在的鼓浪嶼龍頭路和泉州路口之間。”洪卜仁說,當年大家一起湊了點錢,就讓工人搭好了這座牌樓。
約八米寬、兩層樓高的牌樓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在牌樓的正反面寫有“普天同慶”、“四海同歡”,而最頂端則寫著“四大強國”。盧萬金特地邀請了他的父親、廈門文化名人盧文啟為牌樓寫了慶祝抗戰(zhàn)勝利的對聯(lián),“這是當時鼓浪嶼上唯一的牌樓。”洪卜仁說,牌樓在搭建時還安裝了電燈,夜晚時燈火輝煌,吸引了不少百姓駐足觀望。
牌樓搭建好后,美彰照相館還為幾位青年在牌樓前拍照留念,可惜年代久遠,照片已不知去向。
那一天,祭祀先人
請儒生讀祭文
全族人上香禱告
“1938年5月日本侵略廈門殺害很多沿海村民,當?shù)卮迕裥纬梢粋€民俗節(jié)日‘日本忌’,每到5月就會祭祀先人。”
抗戰(zhàn)勝利的消息讓老百姓為之振奮,而除了張燈結(jié)彩慶祝之外,將消息告訴冤死的先人以慰他們的在天之靈,也成為了許多老百姓的要緊事。
據(jù)本報資深地理編輯、文史專家盧志明介紹,由于日本1938年5月登陸侵略廈門后殺害了很多沿海的村民,當?shù)卮迕駛円矟u漸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民俗節(jié)日,叫做“日本忌”,每到5月份,家家戶戶就會祭祀先人。
8月15日當天,日本投降的消息一經(jīng)確認,村民們第一時間就是要把這個消息通過焚香燒紙錢告訴先人——廈門民俗專家楊紀波的爺爺便是在日本占領(lǐng)廈門期間不幸遇難,在8月15日得知消息的當天,他們一家也馬上焚香,想告訴他這個好消息。
據(jù)曾住湖里社的楊永成回憶,8月15日當天,他們立刻進行了極為隆重的祭祀儀式:開祖厝門、祭天公。不僅請來儒生讀祭文、焚香,全族的人也都集中在祖厝,集體上香禱告,告訴祖先勝利的消息,“就連以前偷偷養(yǎng)的豬,這回也立刻殺了來祭天公。”
廈金當天復航 勝利日成“團圓日”
廈門為金門輸送源源不斷的物資,許多分居兩地的金門同胞得以團聚
1945年8月15日,金門與廈門沉浸在獲得新生的歡慶之中。
本報資深地理編輯、文史專家盧志明告訴記者,金門是日本圖謀占領(lǐng)廈門的跳板,因此1937年抗戰(zhàn)一開始,金門就成為日軍進犯的主要目標,在金門、廈門相繼淪陷后,日本就將兩地作為同一政區(qū)統(tǒng)治,因此抗戰(zhàn)勝利時兩地也是同一時間光復。
民間船只恢復航運 廈門送去生活物資
8月15日這天,深受蹂躪多年的金門人民揚眉吐氣,還沖進了原來作為日寇最高指揮部的金門行政公署。當天許多因為淪陷后被迫與家人分居兩地的金門同胞,在了解到當天廈門、金門的民間船只馬上恢復航運后,當即就乘船回金門,在慶祝抗戰(zhàn)勝利中家人也得以團聚。
廈門和金門之間的復航,對于兩地來說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金門地區(qū)的民生資源向來短缺,食品、衣物、燃料等人民生活必備的物資都要依靠內(nèi)地,尤其是廈門地區(qū)的供應。可以說,廈門和金門兩地的航線就像一條臍帶,為金門輸入源源不斷的養(yǎng)料,將廈門和金門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
金門文書娶大嶝女孩 那一天三代團圓
據(jù)盧志明介紹,抗戰(zhàn)期間,金門縣政府遷址大嶝,政府職能沒有喪失,機構(gòu)正常運轉(zhuǎn),一直到抗戰(zhàn)勝利后,金門縣政府才又回遷金門辦公。
在兩地之間,也正因此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盧志明介紹,抗戰(zhàn)勝利前,一名來自金門縣的年輕文書娶了大嶝的一名女孩,他們的兒子剛好在抗戰(zhàn)勝利前夕出生,而當時孩子的爺爺奶奶都還在金門,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有了小孫子。
也就在那一天,這一家人帶著兒子乘船回金門與爺爺奶奶團聚,三代團圓。
【親歷】
市面幣制混亂
流通四種鈔票
喜慶的氛圍漸漸淡去后,由于暫時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廈門街頭顯得有些混亂,街上擺起了賭博攤,有些人冒充接收人員來搶著貼封條。其中,幣制的使用則更為混亂。福建省文史館員洪卜仁回憶,廈門當時市面上流通了四種鈔票,分別是日本軍用券、日元鈔票、中央儲備銀行的鈔票以及廈門勸業(yè)銀行的鈔票。
“日軍走了,這些鈔票還能不能用,要怎么用,成為大家的疑問。”洪卜仁回憶,為了避免風險,有的商戶索性拒收,這也引起了一些不安,“大家當時心里頭都亂,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對的。”
投降后日本人
依然氣焰囂張
當時,廈門還有些日本人仍未離開,今年76歲的曾國柱老先生親眼見證了在廈日寇投降后的猖狂行徑。
他告訴記者,抗戰(zhàn)勝利之后的一天,只有6歲的他也吵著要玩彩旗。他的父親就去中山路的文化商店買。買完旗子,父親從中山路走向行人較少的大中路時,遇到了兩個日本兵——有一個日本兵一把搶過旗子,并把它撕爛;另一個日本兵則兇狠地舞動帶鞘的日本刀,往他父親頭上砍去,他父親一下子頭破血流,趁著周邊沒人,兩個鬼子揚長而去。
所幸,行兇時那把日本刀帶著刀鞘。他的父親后來被同胞發(fā)現(xiàn),扶他到附近的私人醫(yī)院縫補傷口,保住了性命,不過額頭上的傷疤卻永遠成為這歷史性一幕的“見證者”。
【回憶】
“漢奸報”變更報名
刊登日本投降消息
日本投降之后,在《中央日報》、《東南日報》等全國大報上也開始陸續(xù)刊登抗戰(zhàn)勝利后與廈門有關(guān)的受降工作。
有意思的是,在抗戰(zhàn)勝利消息傳來后不久,被老百姓稱為“漢奸報”的《華南新日報》為討好新政府,突然搖身一變成了《新華日報》,并于9月份刊登了駐華日最高司令官岡村寧次正式簽署投降文書的消息。而《全閩新日報》在刊登日本投降的消息后就直接停刊了。
躲進山洞扮女裝
抗戰(zhàn)勝利恢復男兒身
1938年5月10日,日軍入侵廈門,黃厝溪頭下社的村民紛紛躲進山洞里。同年12月,陳明山在山洞里出生,父母一看是男孩,不知是喜是憂。
陳明山說,之所以取名“明山”也是有寓意的,希望有一天光明會來,照亮山洞。“5歲前都是穿長袍子,頭發(fā)也是像女生那么長,3歲之前幾乎沒出過山洞。”陳明山回憶,那時流傳著日本人會偷男嬰的消息,父母擔心他被日軍劫走,于是將他打扮成女孩子。
直到有一天,父親突然對陳明山說,以后可以不必再穿裙子留長發(fā)。陳明山這才知道,原來那天日本投降,抗戰(zhàn)勝利了!“那時我就像一只原本關(guān)在籠子里的鳥,現(xiàn)在籠子開了,那天家里殺豬宰羊,熱鬧極了,還說要把生日和抗戰(zhàn)勝利一起慶祝。”陳明山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