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變化 | 側重點由福州變為廈門 朱家麟介紹說,比較手頭上的幾部兵要地志,可以看出日軍戰略思維的變化。 在1899年的《福建攻勢計劃》中,占領福州的內容很多,當時他們想先占領福州,然后才是廈門。然而,在1933年編寫的兵要地志中,關于閩南地區內容明顯多于福州。 日軍日益重視廈門,主要原因是廈門在軍事和華僑聯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北有青島,南有廈門。”《福建省兵要地志》中提到,福建是一個物產不豐富、土地貧瘠的地方,但是有許多良好的港灣,在扼守臺灣海峽方面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這樣好的港灣,縱使只有一個落入第三國之手,對于我國國防會造成極大影響。”(在當時的日軍看來,臺灣屬于他們的領地,由此成為“我國國防”。)其中提到的良好的港灣首指廈門。廈門有獨特的優勢,占有廈門島,就可以形成對臺灣海峽的封閉,進可攻,退可守。 此外,廈門是華僑集中的口岸,每年經由廈門進出境的人數多達20萬到30萬人。19世紀30年代,每年僑匯有1500萬到2000萬元,相當于福建省當時年總產值的1/3左右。如果占領廈門,就能獲得這些僑匯,這對日本來說是一筆很重要的外匯收入。通過華僑社會關系網,日軍還可向東南亞和南洋群島進軍。 到了1938年,日軍在華北戰場受挫,便想另外在華南戰場切入,同時有效切斷中國的海上補給。五年前完成的以廈門為中心的這一套兵要地志就成為了他們決策的憑據。 交通設計 | 著重編寫海陸交通路線圖 掌握交通要道,便扼住了戰略咽喉,兵要地志中對廈門的交通也作了著重編寫。 《閩南兵要地志》提及,在交通便利性方面,廈門遠勝于福州、漳州與泉州。從海上交通看,廈門直接靠海,而福州離海還有幾十公里。雖然泉州、漳州都靠海,但是吃水不深。廈門是深水良港,吃水深度可以達到5萬噸以上,而泉州、漳州僅不到1萬噸,泉州港由于淤泥多,幾千噸的輪船都無法停靠。兵要地志上還附有“廈門到閩南周邊航運圖”等插圖,在昭和七年(1932年)所繪的圖上可以看到,20世紀30年代,廈門已經有通往13個外國港口的航線。 陸地方面,出廈門的道路也很方便,一條是先到澳頭、潯尾、嵩嶼,然后往福州、泉州方向,還可以從浮宮、石碼、海澄往漳州、龍巖方向。 另外,日方材料也提及通過1911年修建的“廈門嵩嶼廈漳鐵路”可以到漳州附近,他們看到了這條鐵路的價值,在兵要地志中特意標出,準備攻打廈門時利用。 |
相關閱讀:
- [ 08-24]福清村民水井挖出航空彈 老人稱日軍侵華時留下
- [ 08-09]日軍轟炸廈漳再添新罪證 侵華日軍隨軍記者航拍圖片公開
- [ 08-27]清華學子獻策福州新區 地鐵運營可借鑒"香港模式"
- [ 05-17]中山公園曾為日寇閱兵場 四城新發現廈門抗戰史料
- [ 12-20]日軍曾向漳州投細菌炸彈
- [ 10-12]侵華日軍炮彈現身武夷山市 火藥仍具燃燒力
- [ 10-10]侵華日軍罪行昭彰:全套《支那事變畫報》現連城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