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設置的防盜網和空調外機影響美觀。
商家的招牌和原建筑風貌不協調。
廈門晚報訊(文/圖 記者 林曉云 實習生 羅淳)“雨棚是‘名不副實’的,大晴天也不收起來,還越來越高,已經快夠到二樓了。”鼓浪嶼核心商業區商家的廣告招牌、雨棚等不僅破壞了建筑原有風貌,也讓居民們很受傷。居民倚窗迎客送客的場景不復存在,讓人又惋惜又無奈。
昨天,本報報道《琴島建筑很受傷還我原有風貌來》引發了不少鼓浪嶼居民的感慨,希望眼前的這片“花花綠綠”能得到改變。
【問題不少】
“現代感”的LED 與民國建筑不協調
鼓浪嶼核心商業區的很多建筑已年代久遠,其中不少都是商家使用。商家為了吸引客人,用亮眼的燈光讓人可一眼望見。
龍頭路8號有一塊電子顯示屏,高亮度地閃爍,一眼望去,讓人覺得建筑承載了太多商業化元素。晃巖路16號是民國時期的建筑,邊緣有女兒墻。如今,這座建筑的一至四層都被改為商業用途,門口被LED燈大加渲染,顯得特別“現代”。福建路41號、54號和60號的外墻則布置了霓虹燈,遮住了建筑原貌。
自行改造的風格 無法融入原建筑
龍頭路119號至205號的兩棟新舊建筑風格和顏色相差很大。其中一棟紅磚貼面,和整個街區的風格差異很大,非常突兀。建筑頂層的加蓋也和整體不協調,二層、三層的立面開窗形式不統一。
晃巖路26號建于民國時期,立面上有坡屋頂、山墻裝飾、圓拱形窗戶、胭脂磚貼面。現在這棟建筑的一層至三層均為餐廳,加建的白色貼面影響整體感,加建的雨棚、店面招牌也和周圍環境不協調,一層和二層柱子材質和墻面、胭脂磚不協調。
抬眼即是礙眼空調 管線外露亂成一團
龍頭路75號、77號、79號、81號、83號、85號,雖是一排店面,但空調外機缺乏統一規劃設計,顯得雜亂。如今,漫步于最繁華的龍頭路,視線只要略抬高,就能發現太多商家把空調外機掛在建筑的立面正面,或者特別“礙眼”的地方。有些商家在建筑側面外掛空調機,也影響街道立面景觀。有的商家則是遮擋不當,加上空調外機老化顯舊,破壞整個建筑外觀。不少空調管線外露,特別雜亂。
【居民吐槽】
成片雨棚遮擋,已看不見街道地面
“為了保護鼓浪嶼沿街的原有景觀,我們都不做防盜窗的,但樓下店面的雨棚卻搭得都夠上我家窗戶了。”陳老先生已經在鼓浪嶼上生活了60多年,說起建筑外立面的“加法”,他就覺得氣不打一處來。
不只是陳老先生有這樣的感受,外國語學校音樂教師吳明芳說,商業街開始建設時,風格和建筑原貌還是比較匹配的。但現在,商家的雨棚越搭越大,“從二樓窗戶探出去,是看不到街道地面的!只能看到一片花花綠綠。”吳明芳家住在龍頭路商業街一帶,以前有親友來探訪,家里人習慣從窗戶先打招呼,還能在窗邊目送客人離開,現在完全不可能這么做。
此外,吳明芳說,建筑外立面上的空調外機特別多,特別密。自家樓下有一條路比較窄,兩側都是空調外機,天天都要經過滿是熱風的“空調巷”回家。
走調陶笛聲侵耳,燈光讓人睜不開眼
住在龍頭路的徐女士最近失眠,因為龍頭路上的酒吧歌手每晚都要唱到很晚,聲音又大,有時簡直是聲嘶力竭。“以前我們這條路有琴聲的,現在白天就是招攬生意的叫賣聲,晚上還得聽駐場歌手大聲唱歌。”
從鼓浪嶼音樂廳走到鋼琴碼頭的七八分鐘路程中,不斷有走調和單一的陶笛聲“侵耳”。吳明芳說,“賣陶笛的店天天走調播放《天空之城》,游客聽一遍就走過去,我們住附近的要聽無數遍啊……”不僅耳朵受擾,吳明芳一家還要飽受燈光“折磨”。沿街商家的LED燈不僅高亮,還四周掃射,閃爍各種色彩,讓人難以睜開眼。而吳明芳記憶中暖暖的路燈很有詩意,現在卻見不到了,只剩下商業味的亮燈。
【專家觀點】
商家應考慮游客體驗 而不只是單純賣東西
廈門文史專家、鼓浪嶼申遺顧問何丙仲說,鼓浪嶼街道較窄,以前朝西面的商家會準備雨棚,也就是臨時用布、繩子掛起來,太陽下山就收起來,并不妨礙他人的生活,體現了鼓浪嶼人的品德。而現在的雨棚是固定的,街道不寬人又多,不僅有礙觀瞻,如果樓上掉個煙頭,還容易造成火災。
沿街的空調外機也很讓人惱火,各商家只管各自的空調,熱風對著吹,巷子就變成“烘爐”。何老先生建議,空調外機是否能集中處理,朝背風的地方吹。
以前商家的叫賣聲都有自身特色,但現在要么預先錄制,循環播放,要么就是人大聲吆喝,破壞了琴島原有的安靜。何老先生認為,鼓浪嶼不是商場,應該考慮游客體驗,不是只做生意,賣其他全國景區都有的小商品,完全沒有鼓浪嶼的特點,商店應該以服務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