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份來稿 來自全國多地多人群,展現共同的民族大愛 今年7月7日,本報與市紅十字會聯合推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詩歌征集活動,邀請市民透過歌曲與詩篇,一起回望那段在血與火中奮起的歲月。 征集活動中,市紅十字會共收到來自吉林、江蘇、福建等省的300多份來稿,作者既有10多歲的中學生,也有80歲高齡的老人,更有來自抗戰老兵和救亡工作者后代的作品。廈門本土優秀詩人如海約、三千等也投來佳作。《廈門紅十字》雜志主編謝春池說,社會反響超乎意料,說明眾人心中都懷著共同的民族大愛。 本周五下午,主辦方將邀請70位創作者將他們的優秀詩作謄寫在燈塔公園的詩歌墻上。市紅十字會還將挑選出部分佳作,加上抗戰紀念活動感言,編輯成具有獨特紀念意義的詩歌與感言集《九月:祈禱和平》。 【鏈接】 廈門人不忘歷史 死難者“永銘在心” 五通燈塔公園的廈門抗日死難者紀念雕塑,是廈門人不忘歷史的見證。這里毗鄰日軍侵廈登陸地點和棄置被害廈門軍民尸骨的“萬人坑”。2005年,廈門晚報發起廈門抗戰死難者調查活動,并倡議為死難者建立紀念雕塑,市民踴躍捐款67萬余元。晚報委托市紅十字會設立專門賬戶進行管理,由市紅十字會作為代建單位進行建設。2012年9月3日,廈門抗日死難者紀念雕塑順利竣工,并被命名為“永銘在心”。紀念雕塑的銘文碑背面刻錄了319名死難者的姓名和死亡原因。 【相關新聞】 “網上燈塔公園”啟動建設 將收錄本報歷年抗戰報道 本報訊(記者 龔小莞 林劭彥 實習生 林熙雨)廈門晚報與廈門市圖書館將聯手建設廈門抗戰史料館,將其打造為網絡版的“燈塔公園”。史料館將依托市圖書館《廈門記憶》特色資源數據庫,收錄本報2005年以來征集到的廈門抗戰死難者及陣亡將士名單、歷年所做的抗戰報道、本次與市紅十字會聯合征集的抗戰詩歌,以及市圖書館的相關館藏資源。廈門晚報社原總編輯朱家麟帶領廈門工學院學生拍攝制作的、反映廈門淪陷歷史的紀錄片《2654個黑太陽》,也將收錄其中,供網友點播觀看。此外,該館將依托廈門晚報新媒體平臺,在燈塔公園的廈門抗日死難者紀念雕塑處設置入口,憑吊者可手機登錄,了解廈門的抗戰歷史、發表感言。 《廈門記憶》特色資源數據庫始建于2009年,現已建成廈門文獻全文、廈門人物、歷史上的今天、地方文獻索引等20多個全文或專題數據庫。市圖書館副館長付虹說,圖書館的館藏數字資源全部免費向市民開放,此次與廈門晚報合作建設網上抗戰史料館,將極大豐富圖書館的資料庫,幫助市民了解歷史、記住歷史,保護和利用有價值的史料。 |
相關閱讀:
- [ 08-25]圍墻壓壞福州西湖木棧道 公園管理處:今日修復
- [ 08-23]烏龍江濕地公園沒公廁 蘆葦叢里到處是糞便
- [ 08-22]西湖公園將新增木棧道 預計下月底建成開放(圖)
- [ 08-20]福州一公園無障礙通道關門早 輪椅老人被困園內
- [ 08-20]福州森林公園鳥語林 多對“鳥夫婦”的愛情
- [ 08-17]廈門湖邊公園六個廁所三個沒開 建設方稱缺管理房
- [ 08-17]本月底晉安區龍頭路雙向通車 去福州森林公園可走
- [ 08-15]公交司機撿包苦尋失主43天 遇到老年乘客就打聽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