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挑粥到難民住地分發。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劉艷)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各路媒體深入尋找歷史檔案,尋訪知情人,揭開歷史真相。一件件的史實,一個個的故事,回放了當年日本帝國主義在廈門犯下的滔天罪行,回顧廈門軍民英勇抗敵可歌可泣的義舉。近日,記者深入廈門輕工集團旗下廈門古龍食品有限公司(其前身是淘化大同罐頭廠),一起回顧那段烽火歲月。
【一張老照片】
兩家罐頭廠煮粥供應難民
廈門島淪陷后,十幾萬難民逃亡到鼓浪嶼。“鼓浪嶼國際救濟委員會”迅速成立。淘化大同(古龍食品前身)和兆和兩家華資罐頭廠主動請纓,挑起為難民煮粥的重擔。每天供應的餐食達到9萬份,包括米飯和拌了醬油的豆子。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報道中,有一張照片的出現頻率很高——幾位難民挑著粥在送往難民住地的途中。“77年前,廈門淪陷后,廈門淘化大同公司鼓浪嶼內厝澳制造廠就負責為難民煮粥,每天兩次由難民挑粥到難民住地分發”。文史專家洪卜仁老先生告訴記者。
這段被塵封的歷史,在88歲高齡的洪老先生的講述下,漸漸清晰起來。
1938年5月10日,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以金門為進攻廈門的基地,從海上和空中對廈門發起進攻,日本軍隊首先從五通登陸,在廈門島展開攻勢,中國守軍和義勇隊雖奮起抵抗,但是在13日,日本便占領廈門全島。
廈門島淪陷之后,大批難民逃亡到鼓浪嶼,十幾萬難民的安置和生活成為當務之急。一個由11名中外人士組成的“鼓浪嶼國際救濟委員會”迅速成立,負責難民的安置工作和維護秩序。
國難當頭,鼓浪嶼人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除了工廠、教堂、寺廟和學校外,還有許多鼓浪嶼人把私人樓房騰出來供難民住。
難民居住基本解決了,吃飯是個大問題,位于島上內厝澳的淘化大同(古龍食品前身)和兆和兩家華資罐頭廠主動請纓,挑起為難民煮粥的重擔。“工人們加班加點,灶爐24小時開著,送到各避難所和居民家里。”87歲的林世巖老人的思緒回到了童年那段艱難歲月,當年的他,年僅10歲。每天以這種方式供應的餐食達到9萬份,包括米飯和拌了醬油的豆子。
洪老先生告訴記者,這在當時的確是天大的事,居住可以擠一擠,吃的如果供不上,治安和社會秩序就會大亂。淘化大同和兆和兩家罐頭廠的義舉,讓無數的難民在鼓浪嶼安全度過了艱難的歲月。這段歷史一直在難民當中廣為流傳,充分體現了國難當頭,民族企業挺身而出的大愛和良心,值得后人頌揚。
【涅槃重生】
古龍榮膺三項國家級殊榮
1986年,廈門罐頭廠以“鼓浪嶼”閩南話為諧音,打造了自主品牌“古龍”。如今,古龍已是中國罐頭行業唯一榮膺“中國出口名牌”、“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三項國家級殊榮的企業。
從最早的淘化大同罐頭廠,到今日的廈門古龍食品有限公司,古龍經歷了品牌初生的驍勇頑強和品牌自立的艱苦征程,發展歷程一波三折。
抗日期間,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處于十分艱難的境地,淘化大同罐頭廠也不例外。東北廣大市場和資源被日本侵略者霸占;西方列強轉嫁經濟危機而跌價傾銷進口商品等等,造成國內市場購買力銳減,出現了物價下跌而銷售遲滯的景象。這一時期,罐頭廠被迫將主要設備和資產逐步轉移至香港、新加坡等地,廈門工廠規模日益縮小,并最終停產、關閉。
1954年初,在原址重建,成立福建第一個公私合營的罐頭廠。停了十六年之久的廠房、設備,僅用了四個月的時間重新煥發出生機。在新中國蒸蒸日上的大背景下,廈門罐頭廠開足馬力并展現了其強大的生命力。1956年,抗日愛國愛鄉僑領陳嘉庚注資5萬美元支持罐頭廠擴建,擴建后的罐頭廠生產能力提高到5000噸。
1986年,廈門罐頭廠以“鼓浪嶼”閩南話為諧音,打造了自主品牌“古龍”,古龍發展掀開新的一頁。
2011年,廈門古龍罐頭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廈門古龍食品有限公司,意味著古龍將“立足罐頭,走出罐頭”。
如今,古龍已是中國罐頭行業唯一榮膺“中國出口名牌”、“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三項國家級殊榮的企業,并成為福建省首家聯合國食品采購供應商、中國核潛艇官兵的口糧、國防軍需罐頭供應的主要企業之一。
【舉德商旗幟】
將理念付諸行動 熱心公益傳承文化
古龍傳承3000年醬文化,普及食品安全知識;三圈多年來推動全國青少年模型教育推廣活動,為百萬學生提供支持;閩南神韻始終不遺余力傳承閩南語、閩南文化、閩南精神;通士達照明把150年前的廈門老照片留在了廈門……
歷史不能被忘卻,回顧這段悲壯的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前行。廈門輕工集團董事長楊慶偉先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大行德廣、大道至簡。我們把這種早已植入骨子里的德商和愛國情懷一脈相承延續到今天。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還是一個城市、一個企業,百年、千年的傳承都離不開這種情懷和文化。我們輕工集團的文化就是德商文化,德商文化有很多內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履行企業的三個責任,即經營責任、社會責任、傳承責任,為社會做些實事,做些有益的事情,這是對歷史最好的紀念,更是對未來最好的交代。”
近年來,輕工集團著力延伸產業鏈,不斷深化“轉型、合作、德商”六字方針,搭平臺、建機制、樹品牌,各項措施有效推進,業績穩步增長,企業文化有聲有色。其中輕工集團3+1文化體驗項目更是被譽為廈門工業文化體驗新品牌。作為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的有益探索,該項目將大力提升廈門市文化產業的“含金量”,亦為美麗廈門增光添彩。
舉德商旗、走品質路、做百年企業。在輕工集團,無論是古龍人、三圈人還是通士達人,他們都把“德商”理念付諸行動:曾經高污染的電池產業,被改造成了零污染零排放的三圈電池,已成為全國青少年模型競賽專用產品,得到國家體育總局高度認可;而照明企業通士達,則建立了含汞廢燈管處理中心,填補了國內節能燈行業對廢舊燈管無害化處理的空白……
輕工人更熱心公益。古龍以一己之力,傳承3000年醬文化,為罐頭全行業正名,普及食品安全知識;三圈心存公益,多年來推動全國青少年模型教育推廣活動,為百萬學生提供支持;閩南神韻始終不遺余力傳承閩南語、閩南文化、閩南精神;而通士達照明參與國際競拍,成功把150年前的珍貴廈門老照片留在了廈門。
【后記】
實業救國鑄就工商業靈魂
商之大者,為國為民,有很多和輕工、和古龍一樣的民族企業,他們始終抱著實業救國、實業興邦的理想和使命感,鑄就了現代工商業的傳統和靈魂。掀開歷史的層層帷幕,我們看到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經世濟民的入世情懷,窺見人們對和平和美好生活的自覺追求,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國民族精神下的“實業興邦”的緊迫感、危機感與使命感以及“德商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