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紀念展”開展。記者 陳理杰攝
海西晨報訊(記者 陳巧恩 通訊員楊陽)昨天上午,由廈門市委統戰部、廈門市委宣傳部主辦,華僑博物院承辦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紀念展”在華僑博物院開幕。展期至10月31日,免費向市民開放。
本次展出的290幅照片和158件文物,全面直觀地再現了堪比“民族血線”的滇緬公路上南洋華僑機工的故事。
據介紹,1938年8月,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烽火中建成了一條國際通道———滇緬公路,從云南昆明到緬甸臘戍,全長1146公里。此前,日本侵略軍揚言,要在幾個月內徹底滅亡已然淪陷的中國,他們的依據是,中國國內物資只能抵擋數月。
然而,日寇沒有想到,滇緬公路建成后,國際援助和海外華僑支援中國抗日軍需物資從這里源源不斷輸入,支持著中國與日本繼續戰斗下去,并取得最終的勝利。
滇緬公路建成后,國內急需大量司機和修車技工。半年后,應國民政府請求,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在報紙上發出第六號通告,號召華僑汽車司機和汽車修理技工(簡稱“南僑機工”)回國服務。3200多名華僑青年背負著800萬南洋華僑的重托,毅然回國參戰。南僑機工在滇緬公路和抗日的其他戰場,出生入死地搶運軍需輜重及兵員,組裝、搶修車輛,培訓駕駛、機修人員。
羅開瑚就是其中一員,今年98歲、遠在云南昆明的他,托人送來賀詞:“紀念中國人民抗戰勝利70周年,抗倭寇僑工灑熱血,報中華赤子表丹心。”
3200多名南僑機工 僅12人健在
“家是我所戀的,雙親弟妹是我所愛的。但破碎的祖國,更是我所懷念熱愛的……這次去,純是效勞祖國……”這是一位叫白雪嬌的檳城(位于西馬來西亞西北部)女青年,托報館轉交給父母的告別信。那是在1939年,當時22歲的她響應陳嘉庚號召,報名參加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
白雪嬌瞞著父母,化名施夏圭,僅留下一封家書就毅然回國了。如果,她也能來參加本次在廈門舉辦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展”,又將會如何回憶那些年?但,永遠不可能知道了。這位祖籍安溪、曾就讀于集美中學和廈門大學的巾幗英雄已于去年離世。
歲月走過了漫長的70余載,當年的3200多名華僑青年如今僅12人健在。“國內7位,其中2位在云南、2位在海南,另外3位分別在山西、重慶和廣東;國外5位,其中4位在馬來西亞、1位在加拿大。”南洋華僑機工二代、云南省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歷史研究會副會長張云鵬介紹。昨天,他受邀出席紀念展開幕式,羅開瑚的賀詞就是托他帶來的。
張云鵬的父親張智源,當年和叔公張金炳一同從新加坡回國,參加抗日救國。回國后,叔侄二人一道在滇緬公路上開車運輸軍火等戰略物資。
“父親有文化,主要是從事文字工作,當時在運輸中隊擔任中隊長,后來升至少校中隊長,與羅開瑚同屬一個中隊,羅開瑚擔任班長。新中國成立后,父親留在國內,成為云南省第一屆人民代表、昆明市第二屆人民代表,還向國務院僑辦寫信,反映南僑機工的問題。”張云鵬說,“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父親一直不愿意告訴我們他抗日救國的那段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