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24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杜宇飛)一場秋雨一場寒,隨著中秋國慶雙節的臨近,氣溫漸漸有了秋的涼意。另一邊,受年內4次降息以及貨幣寬松政策影響,市場上各類理財產品收益節節下滑,也可謂是涼意十足。
不過,銀行理財師指出,在9月下旬(中秋節)和10月初(國慶節)期間,銀行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或有一波反彈,投資者可多加關注。
連連降息貨幣寬松理財收益持續低迷
從今年5月開始,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就出現明顯下降,且連續四個月持續下跌。相關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8月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54%,較7月再降0.14個百分點,創下年內新低。其中,保證收益類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68%,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8%,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93%,且為今年以來首次跌破5%。
在機構對全國42家銀行理財產品進行收益排名中,平均預期收益率在5%以上的銀行共14家,平均預期收益率在4%—5%之間的銀行共22家,平均預期收益率在3%—4%之間的銀行共6家。從收益排名看,排名靠前的大部分都是城商行。在五家大型銀行中,工行由于理財產品數量較少未納入排名,其余四家大行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均在4.25%以下,建行甚至只有3.5%。
而曾經風光一時的互聯網理財“寶寶”們則更加式微。余額寶收益已滑落至3.1%附近,微信“理財通”平臺上目前在售的貨幣基金收益率也僅3.8%左右。
借助節日專屬產品收益率或出現反彈
盡管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持續走低,但在股市風險大增的背景下,仍然是眾多偏好穩健理財投資者的主要選擇。
“投資者可以多關注節日期間新發行理財產品。”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表示,盡管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很可能繼續下行,但9月底適逢中秋節,隨后又是國慶節,在節假日推出相對較高收益率的“節日專屬理財產品”是銀行的傳統做法,其中可能不乏預期收益率接近甚至超過6%的產品,建議偏好穩健理財的投資者及時關注。
具體選擇理財產品時,投資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及流動性,選擇不同投資期限類型的產品。風險承受力較高的投資者,可以選擇短期理財產品為自身資產保值,等待權益類市場出現機會時能及時進入。對于風險承受能力較低,對流動性要求不高的投資者,應選擇期限較長、收益較高的理財產品。另外,投資者在目前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降低之際,可以更多關注一些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的相關排名,以幫助其更有效地尋找高收益的理財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