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廈門市集美區按照共同締造的理念和方法,對后溪流域山、水、田、林、路、村莊等進行系統性綜合治理,致力打造“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生態環境,并以此帶動流域現代農業、文化旅游等產業發展,實現“百姓富、生態美”。 一、科學編制規劃。邀請具有小流域規劃和整治經驗的中山大學李郇教授團隊實地考察指導,做好兩張圖——現狀圖和規劃圖,在確定整體目標的基礎上,把農業、水利、環保、建設、國土等各相關部門的目標要求與整體目標相銜接。規劃確定后,明確綜合治理開發項目22個,制定工作責任分工,列明時間節點,倒排工期,邊規劃邊設計邊實施,實現區域生態環境系統的全面改善。 二、開展污水截流。排查入河排污口17個,污染來源五類11處。因地制宜分兩類處理:對具備納管條件的統一納管,15個村莊截污納管,基本完工1個,在建4個,完成雨、污水管道破除及埋設安裝5770米,剩余完成招標工作,計劃年底前完工。對不具備納管條件的新建分散式污水處理站就地處理,擬投入1.7億元建設45個,其中已建9個,在建36個,全部完成招標,計劃年底前完工。 三、實施源頭治理。一是全面清退生豬、水禽退養。組織清退生豬5609頭、家禽4.2萬只,建設公共生化沉淀池,配套魚塘整治,改變養殖模式、降低養殖密度。二是加大小工廠、小作坊整治。采用調查取證、綜合執法等方式,入戶拉網式排查村莊內生產經營的小工廠、小作坊986家,其中示范段8個自然村92家;取締16處洗砂場;取締3家小電鍍企業;47家無生產廢水的企業已納入登記管理,44家有生產廢水的企業進入立案程序。三是推廣使用生物、低毒低殘留農藥。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采購13.5萬元殺蟲燈、有色粘蟲板等贈送村民使用,針對性的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蓄水、保肥能力。 四、注重生態修復。一是保護水源區。加大石兜—坂頭水庫飲用水源保護,投資2.1億元實施水庫上游許莊村整體搬遷,完善污水處理系統,保證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測均達到國家地面水二類標準。二是加強河道管理。現場勘查丈量,將干支流分為25個河段,制作河長公示牌25塊,明確“一段一策”和責任人;落實河道養護、保潔工作及日常管養工作經費。三是實施生態凈化。疏浚淤積嚴重的下游河道2.92公里約6.2萬立方米,拆除違法違章建設8300平方米,河道兩岸綠化約2萬平方米,建設生態柔性護坡5.84公里,打造沿河景觀步道,形成水系綠道。 五、美化沿溪村莊。充分結合鄉村特色,種植蟛蜞菊、三角梅、紫薇等當地植物,圍繞榕樹公園、宗祠廟宇等公共空間節點,用共同締造方式動員群眾騰出房前屋后4.53萬平方米,用于村莊改造綠化2.08萬平方米,建設人行道1.13萬平方米及停車場1.32萬平方米;修繕宗祠廟宇等古建筑5800平方米。經過整治,河道兩岸的綠色植物蔥郁蔓延,流域生態環境、農村面貌得到改善提升。 六、引領增收致富。一是發揮寶生園農莊帶動作用。以寶生園公司為龍頭,帶動廈門本地和外地共178家聯盟企業共同出資投資寶生園農莊,獲評省休閑農業示范點、市十佳生態旅游景區等榮譽。開園至今人流量平均每周一至周五達到500~800人,周末1000~2000人。在農莊帶動下,農民既出租土地,又將土地折算成股份分紅,同時也可到農莊就業賺取工資,農民平均年收益36000元,是傳統種養業收益的10倍之多。二是發展觀光休閑農業。以溪流兩側生態綠廊帶為主線,串聯下莊睡蓮池、太空農場、田頭仙景芋種植等田園風光建設,串聯張莊布街、下莊鐵爐宮等人文歷史,形成不同主題的鄉村旅游路線,開展“最美西溪一日游”活動。三是做大農村市場。在下莊開設周末集市,與媒體、旅行社合作定期舉辦最美后溪一日游及元宵、端午等營銷活動。開辦特色小吃一條街,已投入20輛小吃車、開辦13間小吃店,開發肉粽、鼠曲粿、海蠣炸等傳統特色小吃,周末每天人流達500至700人。將線上游戲搬到線下,探索建設“QQ線下農場”,吸引大學生回鄉創業。 |
相關閱讀:
- [ 04-02]廈門小流域治理取得新進展 集美李林水閘完工
- [ 12-18]臟臭污水變世外桃源 海滄過蕓溪成廈門小流域治理典范
- [ 09-24]廈門小流域治理首戰告捷 計劃三年完成九條溪流治理
- [ 12-15]廈小流域綜合治理有新進展 田李溪過蕓溪中游治理啟動
- [ 12-18]王蒙徽:小流域治理不能只堵不疏 要因勢利導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