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勁超 制圖
海西晨報訊(記者 鐘寶坤)世界第三支、國內第一支宮頸癌疫苗,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國內首片6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世上第一支獲準正式用于臨床的神經生長因子藥品……每一個科技發明都昭示著廈門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統計數據顯示,在廈門,每萬人就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3.05件,這個數字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3倍。
“目前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但陣痛是短暫的,廈門在面臨巨大沖擊的同時,也正迎來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力量。”廈門市科技局局長沈燦煌在接受晨報記者采訪時說,在廈門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廈門將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轉型升級中的引領作用,創新機制,建新陣地,抓新產業,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促進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
亮點
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沈燦煌介紹,2014年,廈門市社會科技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9%,高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廈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907家,占全省一半;今年將超越1000家。據介紹,廈門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形成了一批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近年來,廈門以“5+3+10”現代產業支撐體系為目標路線圖,大力培育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訊設備、生物醫藥、旅游會展、航運物流、軟件信息等十大千億產業鏈(群)。“哪條產業鏈不夠長,產業上下游配套有哪些不足,我們就補哪條。”圍繞產業鏈做文章,近年來,廈門高新技術企業每年新增100家左右,2014年廈門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產值達3194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5.11%,形成了光電、軟件、生物與新醫藥等六大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
廈門的創新要素不斷集聚,創新能力持續增強。目前,擁有各類研發機構近500家,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1家,企業博士后工作站23個。引進國家“千人計劃”、市“雙百計劃”等創新創業團隊900多個,科技小微企業5萬多家。
廈門創新創業的生態體系不斷完善,區域創新體系逐步形成。我市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推進科技創新的政策法規,構筑了“研發機構—孵化器—基金投入—產業化基地”的科技創新支撐體系,并建設有65個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以及近10個國家級、省級協同創新中心,讓企業在轉型發展中能“輕裝上陣”。
此外,廈門創新載體不斷拓展,形成了以火炬高新區“一區多園”為主,其他科技園區為輔的科技產業承載體系。這些功能齊全、特色鮮明的科技產業園區,不斷完善創新服務體系,為科技創新創業打造良好的“全環境”,吸引新項目、好項目來廈門落地生根、開枝散葉。
由于地緣優勢,廈門對臺科技交流活躍,兩岸高新技術產業對接成果豐碩。除了擁有多個對臺科技交流合作基地外,我市與臺灣還開展了常態化的大量科技合作,在光電、生物與新醫藥、軟件信息等領域實現了深度融合。2014年,臺資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廈門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產值的三分之一,臺灣人才和臺資企業已成為廈門科技創新的一股重要力量。
展望
將建海西科技創新中心
沈燦煌透露,為統籌協調全市的科技創新工作,廈門市科技局牽頭編制了《廈門市加快科技創新具體行動計劃(2015—2016)》,這一文件已正式印發,其對我市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33項工作任務,每項任務都做了具體的分解。
沈燦煌說,廈門科技創新的戰略目標是:用5年至10年時間,將廈門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西科技創新中心。在基礎條件、創新投入、創新績效、創新環境四個方面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居國內同類城市前列。
沈燦煌告訴記者,到2015年年底,廈門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力爭占GDP比例達到3%,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力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7%。
此外,廈門還將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空間等的扶持。據透露,將由市科技局牽頭,每年設立總額最高2500萬元的“科創紅包”,鼓勵小微企業自主申領,抵扣購買研發設計及輔助服務、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產權代理、知識產權維權援助、科技評估咨詢、創新產品推廣等科技創新服務費用。
廈門將投入財政資金6.4億元,新建創業創新基地39個,建筑面積160萬平方米。其中,2015年完成17個,建筑面積70萬平方米;2016年完成22個,建筑面積90萬平方米。
據悉,廈門還將組織常態化的風投機構、產業基金與科技項目對接會,使孵化器、加速器里的產業化項目和眾創空間的創新團隊項目及時獲得資金支持,幫助科技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