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2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吳林增 通訊員 葉琳娜 文/圖)一張老照片,一段烽火歲月,一樁難忘往事。 今日是著名僑領陳嘉庚先生誕辰141周年紀念日,為了紀念陳嘉庚,昨日,“烽火弦歌——集美學校抗戰內遷歷史展”在集美嘉庚紀念館展出。 展覽通過大量珍貴歷史圖片和文物、資料,以及集美校友的采訪實錄等向觀眾展示抗戰爆發后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學校所屬的師范、中學、商業、農林和水產航海學校被迫穿越戰火、輾轉遷徙到安溪、大田和南安等地堅持辦學的艱辛歷程。 此次展覽從10月20日持續至明年4月15日。 進山路 靠竹竿“敲山震虎” 昨日,集美學校內遷時期的校友陳毅中、陳少斌、張仰仙也來到展廳,回憶那段烽火歲月。 陳少斌老人今年已年近九旬。1944年,在日軍炮火鐵蹄之下,他斷斷續續完成了小學課時。 但是,小學畢業之后,去哪讀中學?早在1937年,為躲日軍炮火,集美的中學就內遷安溪、南安、大田。 為了讀書,陳少斌決定踏上學長們走過的“內遷路”。老人說起自己的“內遷”,沒有從炮火開始,而是從一根竹竿開始。“聽長輩說,同安、安溪一帶的大山里有老虎,要翻山越嶺去安溪,必須先跟老虎‘較勁’。”“日本人我們都不怕,老虎有什么好怕的。”老人說,“于是,出發前,我們一人拿了一根竹竿,朝著大山就出發了。” 陳老說,當時,一同前往安溪的學生不少。“高年級學生走在前頭,低年級學生跟在后面,拿著竹竿,一路敲打路面。” 這一招“敲山震虎”,陳老說,不管信不信,反正一路上沒碰到老虎。不過,比老虎“兇”的是山路,“那時的山路,不比現在的公路,那時路很窄、很陡,都是盤山路,路上摔幾下都是常事”。 從集美到安溪,這群學生走了一天半。路上渴了,同學們就喝山泉水,有時也直接飲用溪水。 談學習 野外訓練是必修課 陳老指著一張老照片說:“安溪的這個文廟,就是我們當時的臨時校舍,學生宿舍沒有單間,都是住在一個殿里面。” 不但校舍簡陋,糧食也不夠吃。“很多學生吃不飽,有些同學吃完半碗稀飯,就趕緊再去打,怕一整碗下肚之后,再去打飯已經全沒了。”“我們在大山里,讀書之余會進行野外軍事訓練,野外訓練是我們的必修課,有時在野外一呆就是三四天。”“你看,這里有好多人,上身穿短袖,下身穿個褲衩,理光頭,很多都是學生軍,不少人后來投身抗日。” 陳老說,抗戰勝利后,集美學校遷回集美。后來,千千萬萬的集美學校校友,投身到國家的建設當中。 |
相關閱讀:
- [ 10-13]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幣在榕遭搶兌 29日還能兌換
- [ 09-14]天心島小志愿者頂烈日上街宣導 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
- [ 09-13]抗戰紀念幣將于下月兌換 廈門各行總量為140萬枚
- [ 09-08]廈婦聯召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座談會
- [ 09-07]廈大學子制作紀錄片 與臺籍老兵追憶抗戰歷史(視頻)
- [ 09-06]“勝利日”引燃抗戰旅游熱 或持續至國慶黃金周
- [ 09-06]閩臺兒童參觀抗戰主題展
- [ 09-06]福州企業捐助98歲高齡抗戰老兵1萬元 向老兵致敬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