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1 生命接力“掉棒” 閩南10人中可能9個拒捐 就在潘福苦等肝源的這段時間里,中山醫(yī)院的肝膽外科主任醫(yī)師李崗山,也在為器官的事犯愁、奔波。他還有另外一重身份: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協(xié)調員。“潛在捐獻者多來自急診、ICU。但對這些突發(fā)事件的潛在捐獻者,家屬常因變故承受不小打擊,加上閩南傳統(tǒng)觀念‘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入土為安’的影響,根本無心了解器官捐獻。”李崗山坦言,10個潛在捐贈者中,有9個都可能以各種理由拒絕捐贈,“特別是50歲以上的老人家,工作很難做通”。 但幾年前,李崗山遇到的一個患者卻讓他至今記得。那是兄弟倆,兩人都是水手,身體看上去挺壯實,卻雙雙患上肝癌。哥哥在治療8個月后先離世了,弟弟的病情也進一步惡化。“當時,這個患者聯(lián)系我說等他去世后,打算把身體、器官都捐了。他說,病了這么久,生死都看淡了,能幫到別人,就當是自己還活著。”患者的妻子和姐姐開始難以接受,但在患者的一再堅持下,最后流著淚同意了。 李崗山說,其實這個患者是想將身體和器官全部捐出,但因癌癥患者的大器官已受到損傷無法使用,最后按照他的遺愿,將角膜和身體分別捐出。 調查2 引人深思的現(xiàn)象 捐贈者多為外來務工者 導報記者翻閱近年來在廈捐獻成功的案例,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捐贈器官的,許多是在廈的外來務工者。 2014年6月,江西贛州的汪煌圣成功捐獻肝、腎和眼角膜,成為廈門去年首位器官捐獻者。同年7月,四川的廖六軍捐獻肝、腎、眼角膜和遺體。 2015年6月,四川的李先生因突發(fā)腦溢血經多方搶救無效去世,捐獻了心臟、肝、腎,成為今年廈門首位器官捐獻者。8月17日,今年第二例器官捐獻者、四川的郭益雙捐獻了肝、腎和眼角膜。10月17日,今年第三例器官捐獻者穆玉強,來自貴州。 這一現(xiàn)象,也得到廈門市紅十字會和醫(yī)院方面的證實。 一位不愿具名的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說:“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貧窮富有是沒有關系的。往往完成這種高尚奉獻的,不是富豪家庭、不是高知人士,大多數是這種貧苦、平凡的人。”其中種種,不得不引人深思。 對話 公眾對器官捐獻有哪些誤解偏見 在面對看似神秘的器官捐獻時,公眾還存在著一些誤解與偏見。為此,導報記者也采訪了廈門市紅十字會進行相關解析。 導報記者:有人擔心在簽同意捐贈書后,醫(yī)院會不會就停止治療? 紅十字會: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唯有捐獻者腦死亡、心死亡,進入一種不可逆的死亡過程時,人體器官捐獻程序才會正式啟動。而且這個臨床判定并不是一個人說了算,必須是一組人來共同判斷后,還有相關人簽字同意,才可摘取器官。 導報記者:為什么有些人自愿捐獻,最后卻沒成功? 紅十字會:并非所有有意愿的捐獻者都適合,器官捐贈對器官質量要求比較嚴苛,除了器官老化、失去活力外,如果志愿者罹患如癌癥或傳染類疾病,器官就不符合移植要求。捐獻者年齡也會對捐獻產生影響。兒童最好大于3個月、重5公斤以上,成人最好小于55歲。 導報記者:為什么器官捐獻是完全免費的,但接受器官移植卻需幾十萬元的費用? 紅十字會:雖然器官來自于捐獻,但器官的獲取和移植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比如獲取、運輸、保存、檢測以及手術醫(yī)藥費等,接受移植的患者需要承擔,普遍都在數十萬元。 |
相關閱讀:
- [ 09-20]晉江一菜販被三男子持刀追砍|光澤首例人體器官捐獻讓患者看到康復希望
- [ 08-23]我國首次發(fā)布器官捐獻指南 望消除公眾誤解
- [ 04-10]國內|國家衛(wèi)計委將開展專項行動打擊代孕 中國器官捐獻:很多在等待中死亡
- [ 03-11]龍巖最小器官捐獻志愿者病情突然惡化離世 未能捐獻器官
- [ 06-07]5歲兒子患白血病 "狠心"父親:救不活就把器官捐獻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