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近六年新增地名數(根據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資料)制圖/張平原
廈門日報訊(文/見習記者 林路然 林桂楨 通訊員梁瑞秋)知青樓巷、蘑菇厝巷、銅缽路……您沒見過這些地名?因為它們是“新生兒”。日前,市政府同意新增59個地名,新增居民點名稱19個。
根據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提供的資料,2010年至2015年,廈門市六個區新增道路500條,新增居民點1172個。其中,島外新道路、新居民區數量均比島內多。僅翔安和同安兩個區的新增道路數量,就占了全市總量的45.4%;島外新增居民點有1106個,島內僅56個。
【數據篇】
新增地名
新增的熱門景點
帶動附近道路命名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島外新增的地名比島內多。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工作人員梁女士從事廈門市地名命名有20余年,她介紹,島外新增地名多在新興開發區。“城市建設得越快,需要命名的地方也就越多。”同時,不少島外的古老村落正受到背包客的青睞,成為熱門景點,也成為新命名的熱點。
盡管島內新增地名數不如島外,但仍比上世紀九十年代翻了好幾番,尤其是曾厝垵、黃厝一帶,旅游市場的紅火使這些地段成為新命名道路的聚集地。“那里游人如織,還有許多外地商家入駐,對地名的要求就有所增加。”梁女士說,光今年兩批新增路名中,就有塔頭中路、塔頭東路、農科北巷、茂后路等多條路與此相關。
梁女士還介紹,2003年至2013年十年之間進行的路門牌普查更換,使許多市民意識到自家門牌遺漏,從而引申出一些地名缺失的問題。因此,區劃地名處根據村改居的要求及時命名道路,并將村莊名字改為“XX里”、“XX社”,以至于新增地名數量大幅增加。
更改地名
“牽一發而動全身”
6年間只改了5個
2010年至2015年,廈門地名只更改5個。2010年,為了配合觀音山片區建設,連接云頂中路至環島東路的臺中路部分更名,環島干道至環島東路一段取名為虎仔山路。2012年,廈門大學校園內群賢路被分出一段,更名為芙蓉路。2013年,原先的新霞路被分出岔道,取名為新埔路。今年,采納了村民意見,經村委會申請,市政府同意將鳳崗路經祥橋村的路段更名為祥蓮路。
牽一發而動全身,地名更改牽涉的范圍很廣,廈門5年間只改5個地名正是出于這個考慮。“不到萬不得已時,地名不會更改。”梁女士表示,地名不好改的原因有兩點,一是造成經濟損失,添加工作量。一旦地名更改,此地段的居民、企業也必須更改相關信息。小到居民戶口本,大到地契都必須重新制作。二是影響歷史承接,“路名是文化遺產之一,更改路名不利于文脈的繼承。”梁女士說,路名可以沿用百年,現在廈門最古老的地名可追溯到宋代,人們對待路名應慎之又慎。
消失的地名
16年消失44個
多為老城區窄巷
據媒體資料,2000年以來,廈門消失的地名有44條。思明區中華街道的面線巷因早年多面線作坊得名,2006年它消失在地圖上。開元街道的出米巖因建領秀中山小區于2007年消失,廈港街道的大人宮巷因建成功大道也于同年消失。鷺江街道的浮涵路被并入廈禾路,江頭街道的禾東路被并入江頭路……
在名單中,大部分消失的路名來自老城區,這些街巷中承載著多數人的回憶:爺爺騎著自行車緩緩前行,路旁的紫荊花總在天冷的時候開花,小野貓冷不丁地從墻頭跳下……但隨著城市發展,這些老街老巷和記憶一起,一點點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梁女士表示,多數老城區的路又窄又短,為了進行舊城改造,拓寬城市道路,區劃地名處只好割舍一些街巷。“為新建的道路選名字時,我們會挑選被并入的小路中知名度最高的,或是內涵最豐富的,用其名字命名。”
【解密篇】
新地名“上崗”要闖三關
第1關
規劃準備
第一關是規劃準備階段,這時路還在“娘胎”里,但名字就已經被儲備著了。梁女士介紹,根據城市路網規劃,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就開始“紙上談路”,調查當地的歷史、故事和民俗,本著盡量使用當地地名的要求,有層次地擬定地名規劃方案。
第2關
申報命名
新道路、新居民區開工,建設單位或主管單位申報命名后,區劃地名處工作人員依照實際情況,就路網可能出現的偏差,調整主地名。之后,區劃地名處聘請專家組,聯系當地群眾,針對新地名,采納切實可行的意見,最后上報市政府批復,在媒體上公告。
第3關
設置路標路牌
兩關過后,新名字已經登記在案,但還需要最后一關,它才算正式“上崗”——設置路標路牌。路牌像身份證,設置標準有講究。一般路牌設在路頭、路尾以及岔路口,若道路超過1000米長,還應在道路中間設置一塊。“如果路寬超過40米,在路兩邊應設有對稱路牌。”
新地名起名有三大講究
1、數字
延伸道路參照主路
并在中間夾帶數字
例如:(海林二路、海林三路)
“地名的第一屬性是實用。”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工作人員梁女士說,為了方便市民使用,延伸道路的取名一般會參照主路的名字,在中間夾帶數字,比如新地名中同福二路作為同福路的派生路出現,海林二路、海林三路是海林路的派生。梁女士介紹,路名中排位最小的只到一,零“慘遭淘汰”。“最大到十,十以上就不好叫了。”帶有“十”的路名有位于西柯鎮的啟輝十路和金海十路。
2、方位
廈門人指明方位
多用上下前后里外
例如:(頂澳、下澳、前坑、后坑)
北方人指路必說起東西南北,而廈門人指明方位多用上下前后里外。因此,地名也多出現這些字,如市民們熟知的灌口鎮上塘、內厝鎮上塘、思明區頂澳、下澳、同安區西柯鎮后田、湖里區前坑、后坑。這次新地名命名也采用這一方法,比如黃厝茂后村內的茂后路、因生產隊敲鐘聚會場而得名的鐘下巷、經塘邊面前山的塘前巷。
3、近親
地名“撞車”后
會加上其他標志
例如:(海滄一農湖頭路和翔安湖頭路)
區劃地名處一直都避免路名重合,“一個主地名用過,全市范圍內不能重名。”但總有些約定俗成的地名會“撞車”,遇到這種情況,工作人員也有解決的辦法,那就是把原地名加上村委會名或其他標志組成新地名,例如新增地名中位于海滄區的一農湖頭路原先叫湖頭路,與翔安區的湖頭路“相撞”,所以將第一農場這一地標加入。
【地名典故】
三忠宮里
得名三位忠臣
三忠宮里為洪塘鎮三忠村,該村以宮得名,據考證南宋景炎二年,陸秀夫、張世杰護送宋幼主趙昺過此,里人立廟祀陸、張及文天祥三位忠臣故名,現村里還有三忠宮。
走馬人里
得自唐將駐兵
溪林走馬人里為新民鎮溪林村原走馬人自然村,原來在該村南部保鎮山西南,為一地壟,唐乾符年間,劉日新追黃巢軍,于此駐兵訓馬,名走馬壟,后建村落名“走馬壟”,方音“走馬人”,故此得名。
【路名之爭】
鴻翔路差點以“翔風”為名
閩南話像傷風
翔風路被否決
翔安區的鴻翔路取名歷時3年。當時,有新城中路、翔風路、鴻翔路等多個地名進入專家評審階段。當時不少人希望借助地名推廣新城,因而力推新城中路。但專家們一致認為新城多如牛毛,而新城中路毫無特色。他們力薦翔風路:“風”代表方位,意指東南方,而這條路就在古時同安縣的東南方;在宋代,這片區域連同金門都屬于翔風里。
不料,這個名字又遭群眾反對,理由是在閩南話發音上,翔風與傷風相像。最終,“鴻翔”這個名字進入大家的視野,獲得認可。“鴻”取自內厝鎮內的鴻漸山,鴻漸山與金門有著千絲萬縷的淵源。站在鴻漸山上可以遠眺金門島,而且它與金門的太武山有著共同的龍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