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16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詹文/文 吳曉平/圖)兩岸的民間百姓,在廈港沙坡尾旁,花了44天造起一艘10.2米長的王船。昨天,這艘王船游過老廈門的街巷,在環島路“化吉”,游往天河。 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峽兩岸復辦的第八屆“送王船”典禮。為了這場盛典,臺灣有不少民眾從海峽對岸趕了過來。 送王船,是閩南地區沿水聚居鄉社的一大盛事。廈門民俗專家說,這與閩地的王爺信仰有關。王爺神具有代天巡狩的職能,他能替天行道,驅邪魅,拘疫鬼,借由送船科儀帶去天鄉。造真船入海,任其漂流,明清時期,送船科儀在閩臺地區最為興盛。現在,這一習俗成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討海人主要信仰場所的廈港龍珠殿,傳承有此儀式,自龍珠殿上世紀90年代初恢復后,共舉辦了七屆“送王船”,今年是第八屆。臺灣基隆的龍珠殿、夫子廟等臺灣宮廟也參與了進來。 為了這艘王船,沙坡尾避風塢旁,臨時搭起王船廠。造王船是件頗費力的事,造船期間不準生人進入,還得配合相應科儀。王船造型,是舊時三桅遠洋福船的模樣,和真實木船沒什么差別。還要搭配十二生肖、太極、船尾龍等彩繪,獅頭、王爺、皂班、八大水手、三十六官將等紙扎技藝。 昨天下午,王船在眾人簇擁下從沙坡尾出發,經大學路、蜂巢山路、思明南路、演武路,一路到環島路珍珠灣附近的書法廣場,“化吉”燒化入海,游往天河。 民俗專家說,以前,“送王船”入海并不燒化,有的船會漂過臺灣海峽,在所停留的地方供奉三天再送出去。300多年前在臺南,一位漁夫撿到從大陸漂過去的王船后,還就地修建了一所宮廟。在王船這事上,兩岸早已經形成一種默契。 |
相關閱讀:
- [ 11-04]同安組織婦女群眾積極參與民俗文化藝術節
- [ 10-19]第一綠葉·民俗藝人:熱場節目沒上直播不遺憾
- [ 10-14]閩王民俗節下周同安開幕 1000余名王氏宗親參加盛會
- [ 10-08]兩岸宋江陣好手聚廈精彩獻藝 民俗文化節國慶期間舉行
- [ 09-14]榕榕走進三坊七巷品民俗 引市民游客點贊
- [ 07-10]畬民獻寶建民俗博物館 為羅源規模最大藏品最全
- [ 06-21]福州光祿吟臺上點雄黃 傳統民俗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
- [ 06-20]端午節真的不宜"祝快樂嗎?民俗專家稱更適宜祝"安康"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