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記者 陳泥 通訊員孔慶任)今年前十個月,廈門財政總收入、地方級收入分別增長10.7%、12.3%,增幅分別居全省第二、第一位,有望成為省內第一個財政收入突破千億元大關的城市。同時,全市財政支出增長12%左右,反映財政政策積極發力,進一步釋放廈門產業轉型升級的動能。
記者在近日采訪中了解到,今年以來,為更好地服務企業發展壯大,增強經濟發展后勁,廈門各區、各部委辦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針對經濟下行壓力,出臺有力扶持政策,積極走訪服務企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全力保障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政策給力】
推動行業 從“制造”到“智造”
今年前10個月,廈門累計減輕企業負擔超50億元,投入超70億元的扶持資金,有力促進廈門經濟穩增長與產業轉型升級。
企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效益”二字,成本問題因此成為企業家們十分重視的問題。除了加強內部管理、加大技改投入外,企業對政府能否給予政策扶持也格外關注。在扶持資金的催化下,廈門的制造業正在迎來自動化、智能化的一輪浪潮,以先進制造業的市場需求為最大催化劑,廈門已開啟了新一輪的技術創新。“引進自動化生產設備后,我們的生產工藝時效由原來的76小時提升到48小時,產能由原先的6萬平方米/月提升到現在10萬平方米/月,產值效益都提高了,非常好!”廈門強力巨彩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張余濤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自2009年引入自動化設備以來,強力巨彩已經建成自動化生產線81條,累計投入超3億元。
在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方面,廈門的政策十分“給力”。從去年起,市經信局開始對廈門重點產業技術改造“機器換人”實行專項補貼,僅去年11個項目獲取補貼約1900萬元。集美區也出臺政策,鼓勵增產增銷、實施“機器換工”,同時落實惠企政策,今年已兌現企業扶持資金5103.34萬元,其中機器換人補助金510萬元、轉型升級補助金287.34萬元,威迪亞、瑞爾特、思爾特、百路達等一批企業紛紛加入“機器人轉型”大軍。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廈門的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進程將再上一個新臺階。
【示范帶動】
“產業升級”理念 融入招商環節
今年前10月,全市科學技術支出累計增長35.7%。科技支出快速增長,反映了廈門高科技企業蓬勃發展,各項扶持資金兌現加速的良好態勢。
“龍頭企業具有強大的示范帶動效應,高新區目前正著力項目帶動戰略,增強企業發展后勁,培植穩固財源體系。”火炬高新區管委會的同志近日向記者表示。今年以來,他們通過建立重大項目、重點項目溝通機制,加強橫向、縱向工作銜接,不斷推動重大項目扶持與建設,電氣硝子、聯芯電子、天馬微二期、三安LED和集成電路、ABB工業中心等建設全面增效提速,僅今年前三季度完成投資就已超過100億元!這些項目投產達產后,將進一步增強火炬高新區乃至廈門的產業發展后勁。同樣是以項目為載體,地處島內核心城區的中華街道,也正逐步加快進行產業轉型步伐。今年,借力思明區出臺的相關政策和舉措,百度開發者創業中心、廈門騰訊創業基地、阿里百川創業基地等被稱為“BAT”的三大互聯網巨頭設立的眾創空間,紛紛落戶中華街道轄區內,有力地促進了轄區創新創業發展。據悉,目前中華街道已引進軟件、互聯網企業178家,飛馬里、車庫咖啡等一批創客空間也在商談。
“產業升級”的理念已經滲入了招商引資的環節。思明區中華街道黨工委書記吳成灶告訴記者,今年,街道狠抓新興產業招商,共引進融資租賃、股權合伙企業、股權轉讓項目、小額貸款公司、投資公司、擔保公司等類金融企業96家,約占全區的40%。
【優化環境】
高效精心服務 助推轉型升級
在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政府管理部門積極探索更加自由便利的運行模式,在簡政放權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標志性和創新性的改革舉措。
政府高效精心的服務,是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的助推器。“馬上就辦”、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近年來,梳理簡化行政審批環節,提升工作效率,創新行政管理模式、產業扶持方式和公共服務提供方式,為企業發展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成為廈門各級政府、各部門工作的主旋律。
今年1月至10月,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交通局、市商務局等部門創新思維,探索多元投資融資模式,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創新投融資方式,多渠道籌集投入超200億元建設資金,有力保障了各項重點項目資金需求;大力推進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工作,扶持了一批重點示范項目、龍頭帶動項目,設立4只現代服務業專項基金,共計扶持了21個項目;出臺《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建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的實施意見》,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除了“給錢”,結合區域產業發展結構,各級政府也積極創新服務方式,加大政銀協作力度,提升平臺配套服務,不斷增強發展后勁。在火炬高新區,政府部門通過外引內培集聚各種科技創新要素,大力提升各類創新平臺,加快完善創新服務體系,持續激發產業活力。截至目前,高新區市級及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達45家,占比全市35%,經認定的各類企業研發機構超過80家,擁有清華海峽研究院等近20個集研發、轉化、產業化等為一體的新型綜合性創新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