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記者 郭睿)教育從娃娃抓起,國學教育從生娃就得抓起,這是昨日開幕的“第七屆海峽兩岸國學論壇”上,知名學者葛劍雄拋出的新鮮觀點。這場匯聚兩岸百名學者的高端學術論壇,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意義”,議論宏富,與時偕行。 弘揚傳統文化要注重經世致用 “1994年我就提出應該提倡一胎、容許兩胎,這幾年感覺這樣都已經不夠了,我覺得要確保一胎,鼓勵兩胎。”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說,今天要弘揚傳統文化,必須對傳統文化做出深層次解釋,必須對當下的時代問題提出思考,提出解決方案。“比如孝道,我們這些年只是做了一些形式化的工作,比如穿個漢服、作揖行禮,沒有把握住本質。我認為孝的本質應該是保證家族、民族、國家的延續。我們要反思以前的傳統,‘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個‘后’不僅指男性,今天男女平等,要重視女性提倡生育,整個民族才能保持平衡。” 臺灣學者朱建民同樣認為,一門學問只有跟當地文化相結合,才能發揮它在社會中的生命力。今天的社會人倫關系和古代的相處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如何把古代的倫常落實到今天的生活,是需要思考和變化的,不能簡單照搬。 盡管對國學經世致用的探討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但學者們依舊理性看待越來越高溫的國學熱。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支平直言,現在研究傳統文化的活動、會議多到讓他吃不消。“真的是多到讓人文章都寫不出來”,陳支平認為,要避免部分弘揚傳統文化的活動演變為文化起哄活動。 筼筜書院致力兩岸文化交流 書院很多,“筼筜書院”不多。兩岸學者對這座書院和“海峽兩岸國學論壇”的真愛,在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原臺灣大學教授陳鼓應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雖然前日北京下大雪,航路受阻,陳鼓應還是堅持在機場等待許久趕到廈門,他不想錯過這場論壇,除卻自己生于鼓浪嶼對廈門懷有深厚的感情,還因為這個平臺上的兩岸情。“上世紀60年代我從臺灣大學畢業后到金門服兵役,對岸就是大陸,我的四哥就在泉州。那時候我就想為什么我和我四哥要拿著槍相對。后來,我寫的書還因引用自大陸學者的內容被禁。”陳鼓應說,盡管如此,當時臺灣還是有人大量的翻印、盜印中華書局的重要典籍,這種文化交流其實是擋不住的。所以,如今的陳鼓應喜歡參加這樣的論壇,欣慰于兩岸學者暢快交流的場景。 七年來,這場論壇促進了兩岸學者對共同文化的深入交流與探討。對來自臺灣的學者而言,國學論壇的意義就是文化的歸屬。就像陳鼓應在論壇開幕式上說的那句話:“我會在稍后的發言中跟大家討論理性的學術觀點,就讓我在這里說點感性的,談談情懷。” 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原臺灣大學教授陳鼓應: 文化交流是擋不住的 我寫的書曾因引用自大陸學者的內容被禁。盡管如此,當時臺灣還是有人大量的翻印、盜印中華書局的重要典籍,這種文化交流其實是擋不住的。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 弘揚孝道要抓住本質 比如孝道,我們這些年只是做了一些形式化的工作,比如穿個漢服、作揖行禮,而沒有把握住本質。我認為孝的本質應該是保證家族、民族、國家的延續。 |
相關閱讀:
- [ 11-22]兩岸國學論壇在廈開幕 專家陳鼓應:我迷上了這里
- [ 10-19]“國學教育”落地應先邁過師資坎
- [ 11-22]“國學六藝”體驗館將在廈門落地 書畫院率先揭幕
- [ 11-19]兩岸國學論壇后天開幕 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意義
- [ 11-19]國學踐行英倫行 牛津大學開啟古老東方文化探究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