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手記】 將夢想的種子 撒進肥沃的泥土 島內名醫到白交祠村來義診的這一天,我們在村委會院子里碰上了剛量完血壓準備趕回家做午飯的楊大嬸。見有人手上拿著剛買的農家土特產零食,她熱情地靠上來,用閩南語推銷自己用柴火烘烤的地瓜干。 走在通往楊大嬸家的水泥路上,偶遇不知誰家門前種著的芥菜,楊大嬸忍不住自夸起來,“山上的,甜。”路過鄰居家柴火間上掛著的佛手瓜,楊大嬸扭頭又問,“村里家家種,買點嗎?” 同行的人紛紛笑說,山里的農民真會做生意。 難道現在的農民真的“開竅”了?我看著楊大嬸微笑時不經意露出的兩顆鑲銀牙,很快得出了否定的答案——不是的,山貨依舊保留了原味,農民依舊保持著質樸。只是,村莊卻不再是原來的村莊了。這個曾經幾乎與世隔絕的山頂小村,已經被撕開了與外界交流的口子,日漸凋零的農村重新熱鬧了起來。 試想一下,如果村路至今不通,農民跋山涉水扛著山貨下山吆喝,會不會到頭來反而入不敷出?如果豬圈至今不拆,城里的人千里迢迢上山來體驗農家風情,會不會反而被遍地橫流的污水鬧得敗興而歸?如果農業技術人員至今不來,村里用老辦法種了幾十年的地瓜,會不會依然打不開銷路?如果三農政策至今不變,那么白交祠村、軍營村、沙美村、大宅村等數十個廈門山村,會不會永遠等不到蛻變的一天? 答案不言而喻。 說到底,政府千方百計改造鄉村的最終目的,其實是在為農民“造飯碗”——讓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而我們也很高興地看到,今天,依然勤勞的農民用雙手緊緊抓住了時代的機遇,正在努力建設與耕耘,專注于挖掘家鄉無窮的潛力。 將夢想的種子撒在肥沃的泥土里,才能開出絢爛的花朵。 ? |
相關閱讀:
- [ 11-28]汪洋: 加大脫貧攻堅力度 推動老區振興發展
- [ 08-24]助力革命老區教育發展 加多寶愛心助學行動走進延安
- [ 08-21]科華恒盛持續19年支持革命老區教育事業
- [ 08-05]著名歌星陳明與加多寶走進革命老區唱響最動人“好聲音”
- [ 07-31]歌手陳明公益再啟程 奔赴革命老區探望留守兒童
- [ 06-22]漳浦老區村的新追求
- [ 06-22]漳浦縣石榴鎮車本村:老區村的新追求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