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大了去 作品怎么展 全家說了算 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俗稱中小學的藝術“奧運會”,由教育部主辦,被認為是我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中小學生藝術比賽,美術是其中一項。 活動每三年舉辦一屆,至今已經舉辦過四屆。不太為外人所知的是,位于廈門的中華兒女美術館收藏了歷屆美術獲獎作品。海滄區教育局就是要把館藏的首屆獲獎美術作品,搬到海滄展覽。 這原本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展覽了,直到中華兒女美術館館長李憶敏和陸曉紅想出了一個創意:先讓孩子把獲獎美術作品認領回家,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欣賞,再共同寫下對作品的理解。接著,一家人到展廳布展,由他們決定要怎么擺。當然,有個硬性規定:全家人對作品的觀感,必須一同展在獲獎的美術作品旁,而如果有自己滿意的作品,也歡迎“搭車”。 最終80幅獲獎作品被帶回“海娃”家仔細端詳。“海娃”是海滄對學生的昵稱。 陸曉紅在展覽前言中解釋了這一創意的用意:把美術作品搬回家,不僅讓孩子更親近作品,還把家長也拉入欣賞作品的隊伍,有助于營造家庭的藝術氛圍。在美育教育中,如果家長沒有融入,有可能事倍功半。 美育入了心 看出門道 更看出興趣 當海滄教育局提出要借畫回家時,李憶敏嚇了一跳:從來沒有人這樣做過。但他堅決支持:美術展覽總是“我展你看”,相對于這種被動式,海滄模式其實是“入耳、入眼、入心”的主動方式。 不過,上周日,他在開幕式上說,直到展覽前一天,他收到在現場布置的同事傳送的一張照片,才深刻理解了海滄教育局所說的“1+2+4>7”的“小手拉大手”的效應。這張照片記錄了一家五口人布展的情形,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孩子,扶著梯子,把畫掛上去。 他說,這種辦展方式,把家長也“忽悠”進去了,好處是:如果大人不懂,為了在孩子面前有所表現,他也不得不學習。 海滄實驗中學初一年學生林亞昕領回了一幅四川9歲小學生畫的名為《模特》的國畫,他的父親林云輝也因此被“忽悠”。不過,畢業于廈大美術系的林云輝滿肚子都是美術“墨水”,他教女兒欣賞這幅畫的正確方式:四位模特采用不同的色彩潑墨,畫出了層次。林亞昕說,爸爸這么一說,她再回頭去欣賞這幅畫,的確看出了門道,也看出了興趣。 雙十中學海滄附屬學校小學二年級學生李梓萌領回去的是一幅書法作品,為了欣賞這幅比她高的作品,爸爸幫她把作品掛在空調機上。李爸爸和李媽媽從事的工作都和藝術無緣,但是,他們幫助女兒認識繁體字,解釋詩的意境,李梓萌因此畫出一幅畫,掛在獲獎作品旁邊。 孩子們放在獲獎作品旁的80篇點評,最特別的是一位廖姓爸爸的評論,他在兒子和妻子對一幅畫的點評下方,寫下自己真實感受:說實話,我看不明白。 在開幕式上,陸曉紅特別稱贊這位父親的實在,她說,這位爸爸,現在看不懂不要緊,這種家門口的藝術展覽,還只是開始,最終您一定會看出些門道。 【手記】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海娃家 這次藝術展覽其實是海滄區教育局正在進行的有感情和有溫度的藝術教育的一個部分——島外一般被認為是藝術教育的“沙漠”。這幾年,作為廈門唯一一個“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區”,海滄區教育局不遺余力地要在“沙漠”上播撒藝術的“種子”。 在曾被稱為廈門“西伯利亞”的海滄東孚,在100%是農村娃的東孚中心小學,孩子們要學唱歌、畫畫、書法,每個人還要學習演奏葫蘆絲,學校還在一個年級試點舞蹈課;區教育局甚至請來廈大藝術學院老師當“先生”。 還有些超常規的做法,譬如說,區教育局在中華兒女美術館里,為海滄農村學校的學生搭建藝術手工坊——農村娃每個月都到這里來,一方面在藝術作坊里做陶藝、畫版畫、寫書法;另一方面,他們要參觀美術館的美術展,欣賞藝術大師的畫作。 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把藝術帶到海娃的身邊甚至心中。 李憶敏說,他一直努力回答一個問題,即如何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藝術教育的意義,他最終從海滄找到答案:人的快樂取決于健康、物質和身心,其中,身心的快樂最不容易得到滿足,而藝術教育就是為了給孩子們帶去精神的愉悅,從而為他們鋪就幸福人生。 |
相關閱讀:
- [ 10-03]俄羅斯美術作品巡回展在榕開幕
- [ 09-27]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在廈開幕 將持續到10月26日
- [ 09-26]第六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在廈開幕 設立海滄分展區
- [ 06-26]英雄招募令!第二屆南京國際美術展火熱征集!
- [ 05-28]美術老師辭職改行做設計 只為圓“工業設計夢”
- [ 05-25]第六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共展出200多幅佳作
- [ 05-03]藝術家遇見藝術之城 張仃和廈門緣分頗深
- [ 04-08]泉州師院舉辦美術設計類畢業作品展暨人才推介會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