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理杰 圖
電話亭內被貼廣告。記者 陳佩珊 攝
海西晨報訊(記者 雷妤陳佩珊)隨著時代發展,曾經承載著一代人記憶的電話亭漸漸沒落,人與人之間溝通橋梁早已被手機替代。那些被遺忘在城市街角的電話亭,逐步走出了人們的視野。
昨日,晨報報道了電話亭亂象之后,引發了許多讀者的熱議,當中有惋惜、有不舍、有議論、有良策……他們眼中,電話亭不僅僅是一個時代的溝通渠道,還融入了他們太多的愛。
靠著電話亭談情說愛
當老吳還是一個年輕小伙時,也曾經為愛情瘋狂過。1998年,老吳從大學畢業,來到廈門工作,而當時的女友小他兩屆,在福州念大學。長達兩年異地戀,老吳全靠著電話亭談情說愛。
老吳還記得,當時最風靡的通訊工具是BB機,女友的一條消息過來,他就馬不停蹄地趕到電話亭,給女友回電話。可是,上世紀90年代末時,電話亭并非大街小巷都有,大家普遍還是到小賣部使用公用電話。有時候晚了,小賣部關門了,老吳只能拿著BB機干著急。
電話亭既沒有關門時間,談話又相對私密,漸漸深受老吳這種處于熱戀中的年輕人的喜歡。老吳說,那時他居住在金尚小區,小區剛剛開發,周邊設施還不完善,連一個電話亭都沒有。為了打電話,他常常要步行十多分鐘。這不是最焦心的,若遇上一兩個人半天不掛電話,老吳就要排上幾十分鐘的隊。有時候,女友也不知真實情況,等到老吳回電話了,女友那里又“爽約”了。
如今,老吳再也不用像那樣打電話,曾經的女友也成了愛人。“以前打半小時也不覺得久,現在打一分鐘就著急掛電話,我們真該好好反思一下了。”
電話亭承載濃濃的親情
2000年,丹丹到北京上大學,對于還在上學的丹丹來說,擁有一部手機還比較奢侈。那時候,大家人手一臺BB機,一般都是靠著BB機聯絡感情。
丹丹還記得,剛進大學時,大一新生被學校拉到北京郊區軍訓。大家都是第一次離開家,軍訓艱苦,飯菜也吃不慣,思鄉的情緒涌上心頭。然而,部隊管理非常嚴格,不允許新生們給家里打電話。丹丹說,有一天輪到她半夜站崗,趁著大家都睡著了,她一個人跑到附近的電話亭給家里打電話。此時已經凌晨1點,父母還以為出了什么事,驚了一身冷汗。
后來,丹丹戀愛了。隨著電話的普及,學校也在每個宿舍安裝了電話。可是,丹丹依然喜歡跑到宿舍樓底下的電話亭打電話。“宿舍人多,打電話不方便。”在丹丹看來,電話亭承載著不僅僅是濃濃的親情,還有甜蜜的愛情。
【市民反映】
電話亭被當成公廁很多年
看到晨報關于電話亭現狀的報道,市民鄭金漢一早就向晨報反映,禾祥東路和金榜路交叉口附近一電話亭被當成公廁已經好幾年了。鄭金漢介紹,該電話亭附近有一個自發形成的小勞動力市場,每天都聚集了不少做雜工的工人。他們每天在這里攬活,沒事干的時候就打牌聊天抽煙。因為附近沒有公廁,工人們就地解決,相對私密的電話亭就成了他們的“方便”之處。
“工人們一般是早上聚集在這,就那樣光天化日在電話亭里小便。”如此場景,鄭先生已見過多次。他每天上下班都要途經此處,幾乎天天都能見到滿地尿漬,散發出陣陣惡臭,“尤其是夏天、正午有太陽的時候”。如今,電話亭旁工地施工有圍擋,人行道很窄,鄭先生上下班都會刻意避開此處。
“在電話亭里小便實在有礙觀瞻。”鄭先生認為,將電話亭修好維護好是個辦法,索性將其拆掉也是辦法,畢竟使用率如此之低。“即便只做個廣告欄,也應該有人維護打理。”鄭先生說。
“我見過公園里有人將狗拴在電話亭上。”市民詹先生告訴記者。因當時被拴的那條狗體型巨大,很不安分,詹先生印象深刻。
詹先生介紹說,當時狗繩就被系在電話亭側面階梯形的鐵管上,看起來像狗主人的一名男子站在旁邊與另一人聊天。
“當時就怕狗再多使勁拽幾下,就將電話亭直接拽倒了。了”詹先生說。他希望電話亭可以改造成其他便民設施,發揮新功能。
【征集令】
你還記得電話亭嗎?
調查過程中,記者隨機采訪了部分路人。在不少人印象中,廈門已無電話亭。更有青少年表示,從沒用過電話亭的電話,甚至不知道IC卡為何物。市民小許表示,最近一次接觸電話亭是為了躲雨。
過去,電話亭給我們帶來了極大便利。如今,它卻落入塵埃里,被大多數人遺忘。現在它過得如何?未來的它何去何從?
如果你也關注廈門街頭的電話亭,如果你見過什么電話亭亂象或有什么建議,請通過晨報熱線8080000告訴我們! |